浦东新区历史变迁:从1990年旧貌到2006年陆家嘴世纪大道的巨变

  • 浦东新区历史变迁:从1990年旧貌到2006年陆家嘴世纪大道的巨变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石牌坊
摘要

在之前的推送《那些老上海耳熟能详的地名》一文中,用户@大唐“点单”说:浦东开发后变化太大,想看看之前的样子。因有陆深的墓地和故园,而北流的浦江又在此一折,改向东去,于是便有了陆家嘴这个地名。浦东原有张六路(张家楼至六号桥段),后为纪念1920年病故的浦东塘工善后局创始人谢源深而改名源深路。

浦东新区位于上海东部,长江三角洲东缘。因位于黄浦江以东而得名。东临长江口,南与奉贤区、闵行区接壤,西、北与徐汇区、黄浦区、虹口区、杨浦区、宝山区隔江相望。

在之前的帖子《老上海那些熟悉的地名》中,用户@“order”表示:浦东开发出来以后变化太大了,我想看看以前是什么样子。这不,小编在老师傅@食砚无田的博客里看到了很多珍贵的老照片,趁机给大整理了一下。

上图是1990年上海浦东的旧貌,也就是今天的滨江大道地区。

下图为2006年上海浦东陆家嘴世纪大道

浦东,顾名思义,是黄浦江以东地区的总称。永乐二年(1404年),户部尚书夏元吉组织扩建范家浜。黄浦江成为上海的主要河流后,以黄浦江为界,形成浦江东西走向的格局,出现了“浦西”和“浦东”。浦东作为地域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上海县志》。

《上海县志》记载:从闸岗下去,有盐铁池、沉庄池、周浦池、三林池、扬子池。这就是浦东的水。

1990年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上海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正式成立。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出席开国大典

“浦东”是一个有着900多年历史的古老地名,但直到1958年8月才首次被用作行政区域名称:浦东县。浦东县面积158.85平方公里。 1960年10月,撤销浦东县,农村划为川沙县,市区划为黄浦、南市、杨浦三个区。 1993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浦东新区正式成立。辖区是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南的三角形陆块,包括南市、黄浦、杨浦三区的浦东部分和原上海县。三林乡(今闵行区)及川沙县全部面积569平方公里。

▲上图为20世纪90年代开发前的陆家嘴。陆家嘴因明代大学士陆沉而得名。卢慎,生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祖籍河南。南宋建炎年间,由开封南迁至江苏华亭,后又迁至上海浦东阳泾。卢慎在城内的府邸位于四牌楼,名鸿阁,意即附近的文庙。后来人们就习惯把这里称为陆家寨,后来又多了一条陆家寨

▲卢慎退休后,在黄浦江畔修建了一座花园,取名后乐园。去世后奉旨安葬于后乐园。因这里有陆沉的墓地和故乡,北流的浦江在此折返东流,故陆家嘴地名应运而生。上图为卢沉墓地的石马。

下海庙开放吗_下海庙电话_下海庙营业时间

▲长期以来,上海人主要依靠渡轮渡过黄浦江。浦江下游的数十条线中,最著名的是陆家嘴轮渡站至延安路码头的芦延线。卢延线原本是私人轮渡线路,是手摇私人小船渡轮。春江轮渡码头始建于1933年,次年2月,“春铜线”轮渡航线正式开通,停靠浦西外滩铜仁码头。

▲古陆家嘴地区地图上,除了对应浦西西阳经浜(填筑成爱多雅)的东阳经浜(今东昌路一带,清末逐渐消失) 1914年的路(今延安东路),还有一条古河,名为“浦”,即浦西的下海浦(今虹口东南)和上海浦东。下海浦旁边的下海寺延续至今。

▲宋代,浦东有上海浦,相应的,浦西有下海浦。以下海浦命名的寺庙称为“下海寺”。位于虹口昆明路73号。是清代乾隆年间当地船民、渔民为祈求海上平安而建的。已有260多年历史,抗战时期毁于火灾。 1941年被烧毁并重建下海庙电话,面积约3000平方米。

▲张家浜河西起黄浦江,东至长江口,全长23.5公里。是浦东新区的一条主要河流。张家浜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因张氏家族初居于此而得名。历史上,这条河曾多次被堵塞和疏浚,最终由于沿河倾倒垃圾和工厂排放的污水,变成了臭池塘。 1998年,政府投资6.17亿元进行全面整治。三年后,张家浜发生了变化。

▲洋泾镇地区自古河流纵横。早在北宋中期就有移民在此定居。镇内(今景南公园内)有镇内环路内唯一一棵千年银杏树,被誉为“浦东第一古树”。它见证了阳泾地区的前世今生。元末,阳泾出现自然村落,城镇街道初具规模。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阳泾古镇形成于元末。街道中心始建于明代,清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两次重修。桥西北有阳净寺(东宁路321号),始建于明代,清咸丰三年重修。它曾经是阳泾地区最受欢迎的道教场所。 1996年10月,古洋泾改建为洋泾街。

▲唐宋时期,塘桥地区建有村落。塘桥张家浜直通黄浦江,横贯塘桥地区,通达洋泾、堰桥、金桥、张江等集镇。清初,有从塘桥到浦西的渡口,名“北仓渡口”。后来,因浦东有个姓董的人常来此摆渡,故改名为“董家渡口”。清光绪三十三年,开辟从小南门至渡口的道路,故名董家渡路。

▲翻看上海地图,你会发现浦东的路名大多取自山东的地名,路名中也经常出现“山”字。事实上,这些路名大多是解放后命名的,也有一些是后来命名的。浦东第一条以山东地名命名的道路是1928年的东昌路。东昌路东起浦东南路,西至东昌路轮渡站。

下海庙营业时间_下海庙开放吗_下海庙电话

▲上川铁路列车是浦东最早的轨道交通之一(还有上南铁路)。民国十年一月,黄炎培等招商集资,组织长城石雕租上川县道(清宁寺至川沙县)铺设轻轨。 1925年10月建成通车(清宁寺至川沙,后延伸至朱桥)。 。

▲ 浦东花园石桥路是小陆家嘴地区唯一保留旧路名的道路。相传清朝乾隆年间,顾姓男子来到此定居,在离住所不远的湖塘沟旁栽种花木,使石拱桥隐于花丛之中,故名“花园”。石桥”。 1935年,填平原有河道,修筑道路,至今命名为花园石桥路。

▲清朝乾隆年间,宁波富豪庄姓率众来到浦东,在洋泾浜南置地建房。此地后来被称为庄家寨(今地铁2号线东昌路站)。后来,庄氏的另一个分支在阳泾浜以北定居。为了方便交通,修建了一座桥,取名庄家桥。

抗战胜利后,在此设立汽车站,车站旁建有东昌消防瞭望塔。 1996年,地铁2号线东昌路站动工,庄家寨、庄家桥不再属于浦东境内。上图为庄家桥站,站前停着一辆老式公交车。车站后面是消防瞭望塔。当时的火警电话号码是“09”,而不是今天的“119”。

▲1930年5月,市公用事业局接到市政府命令,决定以烂泥渡桃源宅为重点。它还向李和顾购买了土地,共计3.025英亩,为建立水厂做准备。期间,因1.28事件,工厂建设被推迟。 1935年动工,1937年6月竣工供水。

长城石雕是旧上海第一家市政供水公司。由市政府委托兴业信托有限公司建设和管理。它由德国商人Rode & Co.设计,生产规模为每天2万立方米水,总成本为80万法币。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占领,遭受严重破坏。解放后,市军管会派王少白接管水厂。 1950年,长城石雕隶属于新成立的长城石雕厂。水厂门卫不让他进厂,他只能和门口的老员工聊天。图片左后方是新增玻璃屋顶的水塔;右侧是原水厂行政大楼。这里的建筑除延安路隧道浦东出口旁的“颍川小筑”(今浦东历史陈列馆)外,是小陆家嘴地区(陆家嘴环路179号)仅存的老建筑。 。

▲于家大宅位于蒲城路与东昌路交叉口西侧(今“千香阁”附近)。它建于民国初期,是近代上海保存完好的优秀民居。 2000年9月,于家所在的土地正在进行拆迁。为了保护历史建筑,文化管理部门决定将于家宅邸搬迁至高行镇解放村牡丹园,原貌不变。

▲丙厂天路建于清末。西起烂泥渡路,东至陆家渡路393巷,全长592米。光绪年间,一位姓林的宁波人在此租地开办天然冰厂。制冰厂周围杂草丛生,中间有一片低洼的田地。原为煤尘路,故名冰厂田路。现在这条路已经被居民楼取代,消失了。

▲直到19世纪末,浦东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只有一些零星的小路是民间集资修建的。 1930年,浦东有了第一条正式修建的道路:浦东路。 1952年,浦东路由煤尘路改建为柏油路。三年后,浦东路更名为浦东大道,沿用至今。

下海庙开放吗_下海庙营业时间_下海庙电话

▲ 浦东南路是浦东滨江地区的南北主干道。 1920年,为适应沿江发展的需要,将原有的南北向河道填平,并用砖、煤渣铺砌。曾名为贞秀路,现为浦东南路中段。 1948年,道路铺上了大理石。解放后,多次修建、拓宽,定名浦东南路。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浦东形成老福渡、杨家​​渡、来一渡等渡口,时称巴场渡。来宜轮渡的对岸就是浦西的铜仁码头。 1914年,通往莱宜渡口的丹格路被命名为“莱宜渡口路”。据浦东八卦称,“来一”与“澜泥”谐音,故澜泥渡口的俗名后来改为该路的正式名称。清代以来,官渡称为“宜都”,并设立“宜都管理局”。渡轮工人所需的工资和其他资金完全取决于当地爱好者筹集的资金和购买船只。 “来宜”轮是宜都管理局设立的官渡。董家渡地区有多条以码头命名的路/街,如王家码头路、朱航码头街、万屿码头街、莱邑码头街等。

▲和浦西一样,浦东也有以历史名人命名的道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源深路。原浦东张柳路(张家楼至六号桥这段),后为纪念1920年病故的浦东唐宫康复局创始人谢元申,更名为元申路。 谢元申(1869-1920)作为局局长,为地方公益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沈星源老宅矗立在沈家龙路边。沈家老宅的主人沈星元(1870-1956)长期居住在浦东。他是当时上海的一位名医。他在家中开设了诊所,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求医。此后,沈家周围的居民逐渐增多,沈家花园前形成了一条胡同,时称沈家胡同。沈家巷前面的路也叫沈家巷路。上图下半部分就是沉宅。据记载,沈家垅路始建于1908年初,起黄浦江陆家渡向东至洋泾镇。是浦东早期的东西交通大动脉。它是由近代建筑业先驱杨思胜先生出资建造的。 1996年,沈家龙路(浦东南路至桃林路段)更名为商城路,原沈家旧宅也更名为商城路679号。

▲铜山街,原名春山街,东起民生路,西至傅家。建于1930年,春山街何时改为铜山街已无从考证。相传以前有一批江苏铜山人在此定居,故名铜山街。 20世纪初,铜山街沿线修建了多个码头、仓库,吸引了大量逃离饥荒的难民来这里谋生。随着定居人口的大幅增加,棚户区逐渐形成。当地一位姓付的名门望族趁机在附近盖了18间房屋(也称十八屋),开设各种商铺。到了1930年代,街上已有五十、六十家米店、肉店、烟店、豆腐店等,成为紧邻黄浦江的洋泾地区东西走向的商业重镇。解放后,铜山街以北的仓站码头被改造成长城石雕,街上的商店和餐馆逐渐冷清。

▲七场站轮渡站建于1931年,是浦东大道西段通往虹口、杨浦地区的水上交通线。当时称“奇台线”。对岸是杨浦秦皇岛路。轮渡站对面的机场站街原本是一条碎石路。 1953年采用弹性路面,1972年采用沥青路面。1987年,长站街(浦东大道至栖霞段)更名为前仓路,前仓路东站设在浦东大道上,但当地长辈仍称其为常站。

▲潍坊新村位于今东方路以西、浦东南路以东、张家浜以北、潍坊路以南的文登路,面积83.65万平方米。该项目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期工程于1981年2月动工,1988年5月竣工,建成多层建筑131栋。二期工程于1984年动工,1989年12月竣工,建成多层建筑132栋。二期工程将建设3栋高层住宅,建筑面积27500平方米。 1991年,又新建高层住宅4栋,建筑面积5.22万平方米。为多层混合结构,上层为钢筋混凝土,内部设施齐全。阳台、厨房、卫生间均为独享。绿化面积5.1万平方米。

下海庙营业时间_下海庙开放吗_下海庙电话

▲崂山新村位于崂山西路以东、文登路(现东方路)以西、乳山路以北、浦东大道以南。 1953年,首先由地方财政投资建设,后来海运局、港务局等单位参与建设。其中,1950年代建造8.37万平方米,1960年代建造3.31万平方米,1970年代建造4.56万平方米,1980年代建造8.78万平方米,1991年至1992年建造1.3万平方米,共有多层住宅楼建造的。共有建筑物291栋,总建筑面积26.32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9540平方米。老山新村建于1954年,分配给市级劳动模范,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建筑,人字形平瓦屋顶,素色砖墙。浴室配有浴缸、水桶和抽水马桶,由两户人家共用。

▲据记载,仁济巷是浦东江边最早的巷弄之一。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位于潍坊街以西、东昌路以南。拥有4栋老式高层平房,另有2栋同时兴建。同建厂房(南山、长城石雕)。该巷原名师业巷,1915年改称仁济巷。延济巷旁边,于1915年修建了一条南北向的道路,起于丙厂天路,止于东厂路。它长183米。这条路的名字叫延吉路。延吉路虽然不长,但已有80多年的历史。 1995年因市政建设需要废止。随着仁吉里周边居民不断增多,巷弄向北延伸至东昌路,房屋结构也多样化,有平房、简易房、二层砖木结构、带阳台的石库等。门楼。

▲浦东众多的弄堂中,以宗教场所命名的很少。 “天后宫”是极少数之一,是反映妈祖文化的历史地名。天后宫位于原张家浜大街以东、浦东南路以西、潍坊西路以北。隶属明德利居委会。该巷因天后宫而得名。天后宫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又称天后圣母殿、海神庙。属于道教,是浦江船商为祈求神灵保佑平安而建的。天后宫排名第一的是天后宫。文革结束后,天后宫的烧香活动停止了。 1978年,因市政规划,拆除天后宫,建立东南新村。 1990年,在天后宫旧址上修建了一栋24层住宅楼,命名为“天后宫楼”(浦东南路1200号,近张杨路路口)。

▲浦东的第一波移民潮发生在宋元时期沿海盐业最繁荣的时候,第二波移民潮则发生在近代上海开港之后,其分布点从沿海地区转移到了沿海地区。沿河地区。移民聚居地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味。沿江许多老巷子都以产地命名,如江北村、宁波巷、湖北巷等。

▲浦东的弄堂和浦西一样,也有因果报应的特征。如:杀猪巷、酱园巷、南北生鲜巷等。杀猪巷原址为东宁路24巷(今陆家嘴环路南段)。始建于清末,因巷内居民多从事杀猪业而得名。还有建于1930年的酱园(现东昌路147巷),因附近有酱园而得名。

▲浦东杨家渡路(现张杨路西段)原有杨家浜,又称定兴浜,与黄浦江相连。滩西段南侧有一片芦苇荡。沼泽里住着船民,姓杨。他们以砍伐、贩卖芦苇为生,故称杨家党。因杨姓船民靠砍卖芦苇为生,又经营渡口,故称杨家渡。明朝万历年间,少量船民开始在杨家渡附近定居,逐渐形成居住区。清朝康熙年间,这一带人口逐渐增多,设渡口,修筑杨家渡路。后来又继续向东延伸,故称杨家渡街。

20世纪初期至1920年代,这里有南北杂货、粮米油酱、酒楼酒店、茶园书店、新旧当铺、赌博平台等百余家商铺。香烟店林立,这里成了热闹的集镇。早在清朝就已设立宜都管理局,杨家渡也是黄浦江“八长渡口”之一。起初是免费渡轮,后来改为救援渡轮,收取渡轮资金。 1956年2月,公私合营,长城石雕通过资产投资并入长城石雕。更名为阳府线轮渡站。同时,废渡,开办渡口。线路自浦东杨家渡至浦西复兴东路,全长470米。

▲ 民生路已有90年历史。原本是一条没有名字的乡村土路。 1922年,由浦东唐宫康复局修建成弹性路面,并以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二字命名。民生路轮渡站位于民生路最北端,北与浦西丹东路相连。轮渡站原名凌家木桥轮渡,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浦东陆家嘴地区,曾经有一条小马路,名叫游龙路。西起原浦东自来水厂大门(游龙路1号),东至烂泥渡路。它建于1935年,长仅180米。民间传说,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乘龙舟下江南时,曾在此停泊江边,并上岸游览,故名游龙港。 1935年,因浦东水厂兴建并修筑道路,游龙港航线因而得名。最初修建为煤屑路,1953年铺成格子路,1973年改为柏油路。游龙路两侧的住宅建筑以简易房屋为主。路西端有水厂,北侧原为风雷中学、陆家嘴路第二小学。游龙路码头原名太古造船码头。解放后划归上海港第一装卸区。如今,游龙路已被花园市桥路延长线取代。

下海庙开放吗_下海庙营业时间_下海庙电话

▲“洋墓地”源于上海开港后的变化。不仅浦西有很多外国人墓地,浦东的陆家嘴河畔也有很多外国人墓地。墓地旁边的码头也称为墓地码头。 1954年,政府铲除外国人墓地,迁移墓地码头。随后,又花了三年时间建成浦东公园。浦东开放后,公园也被拆除。

▲长城石雕,简称“蒲殿”,由佟世亨、黄炎培等人于1919年创办,佟任总经理。这是第一家以“浦东”命名的大型民营企业。 1952年,浦电筹建职工宿舍时,以公司简称命名为“浦电新村”。旁边新建的道路也叫浦电路,至今仍在使用。浦东路东起沉路,西至黄浦江畔的浦明路,全长约2500米。

▲据史料记载,浦东花木地区唐代为地,宋代为镇,明代为城。三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凌的富商聘请了风水大师,看中了这片宝地,修建了一座花园,史称“凌家花园”。此外,还精心修建了一座“凌家庵”。图为花木古镇。久而久之,人们习惯称呼的“凌家花园”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地名,花木路、花木村、花木乡、花木镇也随之得名。建国初期,上海曾有过在花木乡建设一座“东郊花园”的想法,与西郊公园对称。然而,极左路线和文革浩劫使得“东郊花园”的设想失败,花木区大量花木(包括许多名贵花木)被砍伐和摧毁。

▲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下海庙电话,新民村严氏集资在白莲泾上修建了一座木桥,称严家桥。由于交通便利,附近居民迁往桥南(图上部分),从而形成了集镇,镇也因桥而得名。 1906年,浦东名人杨思盛在严家桥西六里桥购地60余亩,修建浦东中学。次年,杨又捐资6000元,拆除原有木桥,在原址重建严家桥。新桥建于1908年,长29米,宽3.1米,T形梁。这是浦东桥梁史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 20世纪20年代,韦大郎率先在北安桥下开设柴火店; 1921年,魏根根在南安集镇北端开设了第一家“环和”餐馆; 1930年,张冠祥在集镇南端开设了童寒春药……

▲旧时浦东习惯称墙为墙圈,用泥土砌成的墙则称为泥墙圈。岩桥镇中部有三处泥墙圈:一是张家浜以北、唐家浜以西,原岩桥公社唐峰三队,称北泥墙圈;另一个在今天的峨山路两侧。称为泥墙圈;另一处在今日香港码头社区一带,称为西泥墙圈。 1860年,太平军从苏州进攻上海。为了抵御太平军,张家浜两侧修筑土墙,将村屋围起来。 1864年,泥墙被拆除,但泥墙圈继续作为地名,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1981年,征用泥墙北圈建设潍坊新村; 1984年,西尼奇安格圈子被要求为开发 New 。 1986年,尼克安格圈子的土地被要求为埃尚路的建设。在1990年代后期,Ashan Road延伸到 South Road。 Ashan Road的西延伸(从 Road到 South的区域)最初称为Nan Hujia ,该桥与河以北的 Hujia Road(从 Road到)不同。道路扩大项目于2000年初完成。

▲耶稣教堂的神圣心脏,以前位于的镇41号(位于原始 Road的东端的南侧,现在位于 Hotel附近的 Road的交汇处)。 是最早的天主教村庄。在明朝(1607年)Wanli的三十五年中,来自北京的一位名叫Zhang的天主教徒与Xu 一起搬到上海,并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建筑物。这就是“ 塔”的名字。在清朝(1774年)统治的第39年,一个教堂被建造并命名为“ Cross ”,通常被称为“ 天主教堂”(图片的上部)。在 Reign(1843年)的23年中,教堂被扩大并更名为“圣安布罗斯教堂”。在(1865年)的第四年,教堂被拆除和重建,并更名为“圣心教堂”。在第22年(1896年)的22年,它再次扩展,左侧和右侧增加了两个房间,使大厅的形状保持了“十”的形状。 1985年11月29日,它在修复后重新开放。 2003年6月,它搬到了目前的位置(图片下半部分显示了 New地区151号。在过去, 有方便的交通工具,并且在该镇开设了许多商店。此外,还有定期的天主教活动,并成为扬兴地区的一个市场。 1958年,政府建造了路。这条路以西方的扬吉亚杜路和东部的张吉亚大厦的名字命名。

▲ Road以和 Road的名字命名(1992年出版的地图表明 Road从西部的 Road开始,并在东部的 Road结束)。 的位置位于 Road东端的南侧,靠近 Road的交叉路口,该路口现在靠近 Hotel。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