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如果非要选一个最能代表老合肥的地标,城隍庙无疑是很多合肥人的首选。城隍庙不仅见证了合肥古老的文化历史,也书写了改革开放后合肥的商业传奇。如今经过全面整修,又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这座存在了近千年的城隍庙,在合肥城最繁华的地段上演了一曲惊心动魄的歌曲《三生三世》。几乎每个合肥人在城隍庙都有一段记忆和过去。
1986年1月,城隍庙开园时盛况空前,人头攒动。李福坤 摄
每年的城隍庙新年文化庙会上,都会上演各种戏剧。图为2019年新年文化庙会现场。王从奇 摄
千年过去:妙镜星泉在合肥见证苦难与重生
合肥城隍庙原名“泸州府城隍庙”,始建于距今968年的北宋幽帝三年(1051年)。泸州首任太守孙爵,被百姓尊为泸州第一任城隍。孙珏,字辛老,江苏高邮人,北宋文学家。他是苏轼、王安石、曾巩的好友,也是黄庭坚的岳父。清咸丰三年(1853年),天平军攻打合肥,城隍庙毁于战火。
清同治十年(1871年),地方官员集资重修,按照李鸿章的遗愿,仿照北京颐和园戏楼建筑风格建造。但由于缺乏资金,工程中途停止。清光绪五年(1879年),李鸿章弟弟李和章出面筹款继续修建。 20世纪50年代,合肥城隍庙遭到严重破坏,仅存山门、戏楼、大雄宝殿、皇后殿、钟鼓楼等建筑。 1980年至1982年,合肥市文物管理办公室负责城隍庙的修复工作。 1985年,合肥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安徽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肥城隍庙曾经非常繁华,被誉为“天下三绝之一的泸州城隍庙”。据已故安徽著名民俗专家牛云回忆,一是花剧场仿照北京颐和园剧场,这在合肥是史无前例的;二是城隍雕像威严中透着慈爱,其木质可动的身体,可以站立、转头、举手,让人称奇;第三最引人注目的是矗立在山门西侧长廊上的一尊白泥塑像。它的右蹄微微抬起,尾巴翘起,好像在奔跑。据民间传说,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神马就会离开城隍庙,奔跑在大街小巷。巷,察世间善恶,为民消灾。
走进城隍庙,“独一无二”的花戏建筑背靠山门,面向大殿,雕栏精美,彩绘建筑。每逢新年庙会和传统节日,花溪楼都会上演鲁剧等传统剧目,总是吸引着大批市民和游客。在花戏楼和大雄宝殿之间的庭院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庭院中间的一口古井。据记载,这是一口千年古井,周围百姓称之为“庙井”。该井深6米,井壁为青砖砌成。水甘寒,旱无休。相传南宋时期,诗人姜夔游城隍庙,尝此井水,赞不绝口,赐名“兴泉”。
修复后,寺井重见天日。左图为寺庙井开挖时的场景,右图为修复后的寺庙井。
“我们小时候经常在这口古井旁边玩耍。1965年左右,老城隍庙东边的几间屋子被用作煤球厂,古井上面堆满了黄土。”城隍庙附近的原住民胡云寿长老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重建城隍庙时,这口古井就修好了,完全看不见了。”回忆起往事,胡伯伯感叹城隍庙周边曾经一片荒凉。他小时候,庙里住着两个道士。水为道士之用。 2017年,城隍庙二期修缮工程对城隍庙进行了修缮和修复。砖砌的古井重见天日,墙上出现了描绘合肥六世城隍历史故事的壁画,让后人领略城隍庙的悠久历史。
今生,近一千年来,合肥城隍庙主要作为寺庙发挥作用,却饱受战乱和人为破坏,它的存在已经有些像一场梦了。
前世盛景:城隍脚下,庙前庙后商人崛起
在城隍庙市场庙前街,一家内衣店女老板王振云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湾客户端记者,她的表弟30年前就来城隍庙做手表生意。 。他从摆地摊起家,如今身价已数千万。她从老家安庆来到城隍庙做生意,是因为看到表弟在城隍庙过得很好。
像王震云表弟这样以摆地摊起家,赚到上千万资产的企业主,在城隍庙也不例外。合肥城隍庙市场是全国第一个投入运营的步行商业综合体,曾是安徽省的小商品集散地。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较大合肥城隍庙商城生意,涌现出一大批快速致富人士。
20世纪80年代,城隍庙市场南门外景。卫星通讯社摄
振兴门是市场庙前街的十字路口建筑。图为振兴门背面。
时光拨回到30多年前。 20世纪80年代,经历过“破四旧”的城隍庙迎来了重生。除了修复重建历史建筑外,合肥市还以城隍庙为中心进行了全面改造,建成了合肥城隍庙市场合肥城隍庙商城生意,这是一座徽派仿古建筑。还开设了白石斋、九狮楼、慧光阁、庐阳宫、小商品世界、古玩城等。
1986年1月,合肥城隍庙市场正式开业,随即创造了多项“第一”。庙前街可以说是全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合肥第一家舞厅爱丽丝舞厅开业,整个市场是第一个真正的商业综合体。当时,城隍庙市场还有汇集全国各地地方美食的“百味园”。可以说是第一条美食街。合肥第一家粤菜馆——粤菜馆在此开业。
20世纪80、90年代,城隍庙古色古香的商业街布满了单间商铺。一家名为“军如意”的商店专营服装(左);两位女顾客满意地回来了(右)。
20世纪80、90年代,卖茴香豆的小贩生意很好。
20世纪90年代,撑着遮阳伞的商贩有序地排列在两侧,街道热闹非凡。
城隍庙市场迅速崛起后,与三小口、百货商场一分为三。百货商店是国有经济,而三小口当时是集体经济,而城隍庙市场则是私营经济的基地,也是最有活力的地方。它被称为“百万富翁的摇篮”。
当时闻名全国的杨湾湾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杨湾湾的真名是杨永宝。 20世纪90年代,他在庙前街租了一间店铺,开始代理全国知名品牌衬衫。生意兴隆。经过十几年的经营,杨永宝将生意从合肥拓展到了上海,被称为“杨百万”。
城隍庙市场不断扩大:1987年,庙东街小百货批发市场形成; 1989年,布匹批发市场成立; 1991年,合肥举办首届“泸州灯会”; 1992年,城隍庙夜市开业; 1994年 2017年 惠光阁二楼开业,作为鞋类专业批发市场...
图为1993年4月拍摄的城隍庙夜市。据介绍,当时有100多人、数十家街道商户参与夜市经营,从业人员达300多人。城隍庙市场管理处还设立了“城隍庙夜市管理处”。
城隍庙市场初建时,设计可容纳约一两千名商户。 1996年鼎盛时,商户有三四千人。节假日期间,整个市场有8万到10万人。
然而2000年的庐阳宫火灾,敲响了安全隐患的“警钟”,成为悬在城隍庙市场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改造前,城隍庙因经营空间有限,每逢节假日人潮拥挤。 (资料图)
这个世界的觉醒:青砖黛瓦,商业与文化并重的城市
在合肥市繁华的庐阳区安庆路中段,古色古香的城隍庙南门,石狮守门,格外引人注目。站在门外,巨大的徽派建筑群豁然出现在眼前:高高的马头墙、古朴典雅的青砖黛瓦、迷人的飞檐翘角、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精美绝伦的徽派建筑群。而精美绝伦的木雕、砖雕、石雕……都给忙碌都市中的人们一种时空感。老合肥与新合肥的奇妙联系,在城隍庙里是看不到的。
2019年9月25日,秋高气爽,微风拂面。新安晚报、安徽网、大湾客户端记者踩着青灰色的石砖,走进城隍庙,仿佛置身于徽州古巷。路过的路人既有购物的,也有游客,不少人边走边拍照。镂空的木格窗、精美的砖门盖、横跨两侧建筑的廊桥……建筑的韵味和古朴让人忘记了这里是合肥市。最繁华的地方。
2014年之前,合肥城隍庙虽然商业极其繁华,但建筑老旧,管网复杂,线路老化,安全隐患严重。十多年前的庐阳宫火灾,就是由于电线短路引燃易燃物引起的。 2014年5月至2018年9月,合肥市庐阳区分批、分区域对城隍庙基础设施和建筑立面进行全面整治。改造范围包括庙前街、庙后街、庙东街、环城街、庐阳宫、慧光阁、古玩城、动漫城、美食文化城、游艺游戏城、工艺品礼品城等,并已修缮完毕到花戏楼、皇后殿等古建筑。 。
老建筑重新粉刷翻新后,外观变成了木雕。街道铺装采用青石砖,屋顶采用徽州特色的马头墙设计,营造出浓郁的徽州韵味。此外,石影壁、人文雕塑、徽州盆景、陶坛石鼓、老木船等景观小品增添了城隍庙的文化氛围和艺术体验。
经过这场历时四年的大规模整修,合肥城隍庙如梦初醒。这个世界,繁华依旧,只是旧貌已被新貌所取代。
2015年,图为正在修缮的城隍庙。该项目一期工程即将竣工。 (资料图)
俯视正在整修的合肥城隍庙,面貌已经完全变了。 (资料图)
修缮一新的城隍庙古色古香,灯火通明,尽显徽皖魅力。
修葺一新的城隍庙,霓虹灯笼罩着古建筑,美丽极了。
改造后的合肥城隍庙不仅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定位也与以往不同。它不再是小商品批发市场,而是成为吃、喝、玩、玩、购的场所。整个城隍庙街区目前分为时尚庙前、创意市场、老字号汇集、城隍庙根源、徽商汇集等五大板块。城隍庙在保留原有知名老字号的基础上,引进了古董、玉器、娱乐休闲、民间工艺品等知名餐饮企业和商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城隍庙区的最大优势和特色。
如今,它正成为合肥最受欢迎的文化展示场所之一。每逢传统节日,附近都会举办独具特色的民俗庙会,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新年文化庙会,整个街区都挤满了游客。当代合肥城隍庙以历史文化为载体。与上海豫园、南京夫子庙一起,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集地方文化群众体验、风土人情观光、多业态商业聚集为一体的商业旅游文化胜地。
每年春节,城隍庙新年文化庙会总是成为合肥人的新年盛宴。
虽然城隍庙的实体店在电商网购风潮的冲击下人气有所下降,但前来购物的市民和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9月25日中午,一对法国夫妇在城隍庙庐阳宫一家丝巾店选购丝巾。他们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湾客户端记者,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合肥。城隍庙让他们感受到了合肥的独特。在这里不仅可以购物,还可以吃到合肥的特色美食。他们可以欣赏到合肥迷人的建筑,感受合肥的文化,这是他们在中国其他城市从未见过的。
2019年9月,两名外国游客正在城隍庙参观。
四古巷位于城隍庙对面,曾因四座古墓而得名。后来因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出生于此而闻名。 2019年9月18日,首届“墨子量子奖”在合肥颁奖。 97岁的杨振宁先生发视频表示祝贺。他还提到了在四姑巷的往事:“我记得在院子里喝着井里的水,在烛光下学会写的汉字,回忆起这些时光,环顾今天的合肥这座城市,我想,会有未来这里将会有新的、巨大的发展。”
四姑巷修葺后,北侧竖起一座7米高的石砌门楼。墙上挂着杨振宁年轻时的照片和他的《归根》诗:“旧人新业,东篱归根”。
这就是杨振宁先生的根源。这也是合肥的城市之根。
王芊芊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湾网客户端记者 张大伟 王从琪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