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清东陵石雕艺术中的宗教文化符号:四教合一的历史见证

  • 探索清东陵石雕艺术中的宗教文化符号:四教合一的历史见证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石牌坊
摘要

而咸丰朝以后修建的定陵、慈禧陵、慈安陵和惠陵,道教文化符号明显增多,暗八仙与太极图多出现在石雕中最重要的石祭台下枋。然而,清东陵石雕所展示给后人的清东陵历史,又岂是宗教的融合就能涵盖的呢?

历代封建王朝都有自己所尊崇的宗教信仰,但清朝是个例外。它既接受了中原的佛、道、儒三教,又保留了自己固有的萨满教。这种东清四教融合的局面,在清陵石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去寻找一下清墓中雕刻的宗教文化符号!

萨满的意思是巫师,在北方被称为舞蹈大神。摊位是萨满的祭祀工具。清东陵石雕中,摊位又称为思灵棍,有两处刻有祭坛。在清东陵的所有石刻中,萨满作为满族主教的地位明显被淡化了。另一方面,道教、佛教、儒教在中原大地繁盛并存,共同繁荣。

清朝入关前清孝陵神道碑亭,皇太极在盛京建了一座关帝庙,赐匾曰“一高千古”、“官赐香烛”。从顺治元年开始,清政府陆续在京城及各地修建关帝庙,尊崇关帝逐渐成为清政府的基本国策。到了清朝中后期,农历五月十三和春秋月节的关帝祭祀已成为东陵地区除皇陵祭祀之外最隆重的祭祀活动。但在清墓石刻中,这种崇拜现象并不一致。

清孝陵神道图片_神道碑额_清孝陵神道碑亭

在康熙竟陵,道教文化清晰可见。竟陵下的石柱上刻有八卦符号。孝东陵石坛下的柱子上刻有八卦图和太极图。昭熙陵石坛下的雕刻上开始出现八仙的葫芦、剑、芭扇。

咸丰以后修建的定陵、慈禧陵、慈安陵、惠陵等,道教文化符号的数量明显增多。石坛上常出现八仙图和太极图清孝陵神道碑亭,是最重要的石雕。所谓暗八仙,指的是道教八仙所持有的宝物。

清孝陵神道图片_神道碑额_清孝陵神道碑亭

到了清代,佛教已形成完整的体系。一方面,清朝统治者坚守萨满教,以维持本民族的统治特色;他们一方面宣扬汉族信仰的藏传佛教,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乾隆以前的陵墓虽然体现了佛教文化,但并不完整。乾隆以后修建的墓葬就丰富多了。莲花座、须弥座广泛用于神功碑亭、方城墙、陵墓门楣、地宫石门门楣下、石象座、华案、柱座、石坛等。五祭、神道碑亭、龙恩门、龙恩殿、焚炉等皆是须弥座。

清孝陵神道图片_神道碑额_清孝陵神道碑亭

佛教题材最集中的地方是裕陵地宫。地板、墙壁、石门均饰有佛教图案。藏文刻有梵文文字647个,佛经咒语29464首。整个地宫就是一座地下佛殿。

儒家所倡导的君、臣、父、子、天、地、君、臣、师等生命观念;仁、义、礼、智、信,都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自然清朝也不例外。

清孝陵神道碑亭_神道碑额_清孝陵神道图片

满族在中原立足后,刻意弘扬儒家思想。这种思想上的融合体现在清东陵石刻上。儒家文化一般只能用礼器、乐器、四艺、权威等特定的文化符号来表达。

在儒家理论中,礼是治国之本,礼器具有特殊的意义。昭熙陵、裕陵、慈禧陵、慈安陵的石制祭坛中,分别有鼎、炉、爵等礼器。音乐的文化符号最早体现在清东陵石刻上,也是贯穿清东陵建筑的图案之一。石坛上均刻有编钟、编钟、笙、管、笛、板、钹等。

清孝陵神道碑亭_清孝陵神道图片_神道碑额

四艺是孔孟提倡的文人必备的美德,指的是琴、棋、书、画。擎天柱上刻有竟陵、定陵、御陵棋子、字画。昭熙、定陵、慈禧、慈安、惠陵的石质祭坛上都刻有棋书画。丹碧石上刻有梅花、兰花、竹子、菊花。

清东陵的四大宗教符号由清初的单一符号逐渐丰富起来。就像清朝的历史一样,他们完成了从边疆到中原的整合和同化。因此,有人说,清东陵石刻的内容表达了一部完整的四教融合历史。然而,清东陵石刻向后人展示的清东陵历史又怎能被宗教的融合所掩盖呢?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