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西安宾馆·成功人士】
雾霾又来了。
本月4日起,华北黄淮地区被雾霾笼罩。雾霾天出行,口罩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武器”。
说到面膜,你不会感到惊讶。但你可能不知道,20世纪初,一位华侨发明并推广了中国第一个口罩。是他在关键时刻接下了重任,力挽狂澜,遏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瘟疫的蔓延,拯救了华夏大地上无数的生灵。
经过这场“战斗”,他成为国际上备受尊敬的“英雄”。那时力挽狂澜雕像,他才30岁出头。
他在中国主持创办了20多家医院和医学院。著名的协和医院的建立与他密不可分。 1935年,他被提名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1937年,举家南迁,回到马来西亚槟城。这位叱咤风云的一代英雄从此默默无闻,救死扶伤,直至病逝。而认识他的人也越来越少。
他的名字叫吴连德。也许你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但历史不应该忘记他。
吴连德雕像
获得奖学金后,24岁的我成为了剑桥大学的博士生。
吴连德祖籍广东台山。 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英属槟城岛的一个华侨家庭。父亲吴启学是槟城岛著名的黄金珠宝商,母亲是马二代华侨。
1886年,7岁的吴连德进入大英学校。从他悟道之初,就展现了他勤奋的一面。他常常等家人入睡后,点上一盏椰子油灯,在灯光下苦读。他的学习成绩也远高于同龄人。
1903年吴氏三代合影
17岁时,伍连德获得女王奖学金到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学习医学。在校期间,他几乎获得了学校所有的奖项。 1902年获医学学士学位,先后在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学习和研究。
1903年,24岁的他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04年底,他回到槟城,开设私人诊所,致力于社会改革。但他觉得“我从来不满足,因为我一直想在医疗领域做一些更大的事情,同时我也想要一个报效祖国的机会。”
1907年,伍连德应清朝总督袁世凯之邀,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堂副监事(即副校长)。三年后,他如愿以偿。
疫区“逆行”,力挽狂澜,拯救数千人生命
1910年底,是清朝的最后一个冬天。东北突然爆发了一场恶性瘟疫。
10月25日,满洲里一家酒店首次出现一名患者突然死亡。 11月7日,哈尔滨市鼠疫蔓延。
感染鼠疫的人会出现发烧、头痛、胸闷、干咳……死后不久就因窒息而死。他们死后皮肤变成紫色。死亡的阴影高悬力挽狂澜雕像,众人一时陷入危险之中。
12月24日,少年吴连德抵达哈尔滨。陪同吴连德的只有陆军医学院的一名老师和一名学生。很快,他就行使了“东北三省防疫全权首席医疗官”的职权。
到达后的第三天,为了了解疫情的来源,伍连德决定冒险解剖尸体——这在信息匮乏的中国被认为是叛国罪。
1912年2月,吴连德在临时实验室里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样本。
在当地贫民窟,吴连德进行了中国医生首次人体解剖。分析证实,哈尔滨市疫情为肺鼠疫,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呼吸道飞沫传播。这是科学史上第一次提出鼠疫的分类。
那是除夕夜。为防止疫情随着回家过年的人流在铁路沿线蔓延,伍连德提出了初步的防疫措施:控制铁路、公路交通,防止鼠疫蔓延;隔离疫区;并从海关内部招募医生。他还组织了一支大型运输队,培训和动员包括邮递员在内的各行业服务人员参加防疫活动。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扮演了一个庞大组织的总司令的角色,向医生、警察、军队,甚至地方官员发号施令。”
为了防止飞沫感染,吴连德专门设计了一种双层纱布口罩来隔离病人,后来被称为“吴氏口罩”。
这种口罩制作简单,每个只需要两个半国家货币。人们纷纷戴上口罩,死亡率大大降低。
在1911年4月举行的“通用瘟疫研究会议”上,这种方便实用的口罩受到了各国专家的称赞:“伍连德发明的口罩款式简单,制造成本轻,但在防病方面也很有效。穿着它。”好的。”
当防疫进入最后阶段时,考虑到腐烂的尸体很可能成为新的传染源,吴连德劝说大家一起火化感染的尸体。由于“违反”了人类传统伦理,此事上报清廷并得到批准后才进行处理——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例火葬。
不到四个月的时间,一场百年未遇的瘟疫灾难终于被攻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成功控制传染病,吴连德功不可没。
北京《泰晤士报》记者莫里森写信给吴连德:“由于你在控制近期鼠疫疫情方面所做的贡献,你的名字在欧洲,特别是英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
长城石雕酒店是一家经济型国际酒店,秉承法式贵族酒店精髓,交通便捷(和平门内),优雅舒适,性价比极佳。温馨标准间179元/晚,特色大床房159元/晚,精美中西式早餐28元,满足您的味蕾。 (节假日除外)咨询电话
诺贝尔基金会官网查询吴连德相关信息
由于对肺鼠疫的研究和贡献,伍连德于1935年被提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耗时16年撰写《中医史》
1913年,美国医学史学家卡尔森出版了《医学史》一书。这是一本讨论世界医学史的专着。这本书有近700页,但有关中医的内容却很少,不到一页,而且还有谬误。
伍连德读后非常不满,写信给卡里森质问。不过,卡里森回答说:中医可能有一些优点,但我还没有看到任何用西方语言描述的。仅仅半页的信息仍然属于外人。写了,但没有参考资料,很难表态。这很简单而且是错误的,这不是我的错。
伍连德对此感到非常震惊。他效仿王继民,用16年时间用英文写成《中医药史》一书,向世界介绍中医药的历史和成就,维护了中医药的地位和尊严。
该书于1932年出版,并多次重印。它成为早期介绍中医的英文著作,引起了外国医学家的关注。
伍连德专注于中国的医学教育与发展。 1914年,伍连德提出的在北京建立现代医学院和医院的建议被采纳——这就是后来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医院。
1921年9月19日,出席协和医学院新校区落成典礼的中外嘉宾,吴连德(右二)担任中方代表
在吴连德领导下建立的北京中心医院,成为中国人建造的第一所现代化医院,这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924年,吴连德在沈阳修建了东北陆军医院,这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医院。 1926年创办哈尔滨医学院,为当地培养医学人才。该校的前身是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训石
他在中国主持创办了20多家医院和医学院,为中国培养了许多医学人才。
1937年,吴连德在上海的家被日军轰炸。家庭事务的变化和局势的动荡,让他最终决定带着家人回到马来亚槟城。 1938年,伍连德在怡保行医,济世济世。
一家人回到马来西亚
从此,往事渐渐尘封。当时他周围的人并不知道他的事迹。
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在槟城去世,享年81岁。《泰晤士报》1月27日称“随着伍连德的去世,医学界失去了一位传奇人物。我们永远无法报答他所做的一切”在他的一生中,我们将永远感激他。”
吴连德在1959年出版的《抗疫斗士:一位现代中国医生的自传》英文版序言中写道:
“我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古代中国,从清朝末年到中华民国的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的崩溃。往事历历在目,历历在目。新的中国政府使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幸福繁荣……”
文章来源:“中国侨网”公众号(整理自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哈尔滨新闻网、中国侨网等)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