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历史文化名城:探寻六祖寺与六祖惠能的禅法传承

  • 肇庆历史文化名城:探寻六祖寺与六祖惠能的禅法传承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石牌坊
摘要

在2200多年历史长河中积淀出广府文化、白云寺是鼎湖山最古老的寺庙,自建成后屡经兴废。八通碑记中,明肇庆府重修廨寓碑记、明肇庆府新建丽谯楼记碑和明肇庆府提名碑是研究肇庆历史建筑、政治文史的重要资料之一。龙湾古石桥位于龙湾古县城遗址的东面,是怀集县人文历史的重要载体之一。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粤文化。

端砚文化、龙母文化、包公文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安古城墙,

德清书院、七星岩摩崖造像、岳城龙母庙、

境内有长城石刻等名胜古迹众多。

犹如熠熠波光,照耀千年。

六祖庙

邓小川 摄

六祖寺位于四会市镇山风景区内,是后人为祭祀六祖惠能而建。寺院四周群山环绕,景色宜人,香火旺盛,是众多六祖惠能寺院中规模最大、最庄严、最宏伟的寺院,也是唯一以“六祖寺”命名的寺院。六祖惠能在湖北黄梅接受五祖衣钵后,回到岭南,隐居在四会福禄山龙头铺村多年,隐姓埋名修行禅定。其间,他经常为村民传授禅法,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地信徒为纪念他,在他隐居的福禄山上修建了一座古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为此,四会市政府决定重建六祖寺。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后,决定迁至真山大坑新址。六祖寺占地面积近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全部建筑为传统古典寺庙风格,白墙绿瓦红柱,蔚为壮观,六祖寺现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之一,也是世界各宗派佛教徒修行、讲经、弘法、休息的特别场所。

庆云寺

梁亮 摄

庆云寺坐东朝西,四面环山,为岭南四大名寺之一。由和尚载起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所建,原名莲花寺。后请和尚齐和尚修建鼎湖山牌坊历史,并于崇祯九年(1636年)任寺方丈,扩建殿宇。殿宇建成后,齐和和尚见周围云雾缭绕,山顶湖面“待雨时,湖面先出云雾”,便将莲花寺移至新址,改名为庆云寺。明末清初,庆云寺曾进行过四次大规模修葺,至康熙十二年(1673年),寺院规模基本定型。咸丰十年(1860年),寺院因兵乱被毁,次年又被焚毁,重建。同治、光绪年间,庆云寺达到鼎盛,僧众逾千人。光绪十九年(1893年),慈禧太后六十寿辰,赐寺木匾一块,匾额上刻有龙纹和《龙经》、《释迦牟尼经》,并重修寺院。

庆云寺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沿中轴线对称排列,有大小殿堂、房间百余间,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殿宇自下而上共建五层:第一层为天王殿,第二层为韦驮殿,南面为客堂和鼓楼,北面为斋堂和钟楼,第三层为大雄宝殿,内供奉东祖释迦牟尼;第四层为毗卢殿;第五层为观音殿(原莲花殿)、药师殿、地藏殿。庆云古寺依山傍水,庄严古朴,雄伟庄严,其神奇的魅力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礼佛祈福。

鼎湖山牌坊历史_鼎湖山牌坊附近美食_鼎湖山牌坊题字

白云寺

图片来源:多彩肇庆

白云寺又名龙兴寺、鼎湖古寺,位于鼎湖山西南云溪上游云顶峰麓。唐代仪凤三年(678年),禅宗六祖惠能弟子智常大师在此建龙兴寺。因此地常有云雾缭绕,宋代龙兴寺改称白云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重修时,题有“鼎湖古寺”石匾。白云寺是鼎湖山最古老的寺院。寺院自建以来,多次重修、荒废。1979年重修古寺时,恢复了原有的鱼珠脊屋顶、琉璃瓦面,但梁架、檐口均改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有大雄宝殿、护法殿、祖师殿、供养人殿等,建筑面积636.8平方米。白云寺环境清幽,寺前古树葱茏、高大,寺内古迹众多。

宝莲禅寺

图片来源:文明高要

宝莲寺位于高要莲塘镇北的宝莲台山(又名桂岗)上。据《高要县志》载,宝莲寺始建于宋开熙年间(约1205-1207年),距今已有八十余年。百余年来,为鼎湖庆云寺分寺,康熙十八年(1679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百余年来,各地信徒纷纷来寺朝拜,香火十分兴盛。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因年久失修逐渐坍塌。为抢救历史遗产,许多热心人士倡议重建宝莲古寺。第一期工程于1996年10月落成,宝莲禅寺基本落成后,经过多年扩建,逐步完善,面貌焕然一新。

宝林古寺

西江日报记者 戴福典 摄

宝林古寺位于四会市真山街道干栏村,寺内供奉阮公佛,始建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原名中元寺,唐高宗年间(1614-1644年)改名为宝林古寺。寺院占地面积1134平方米,分山门、前殿、正殿、后殿。进深四层,两侧有厢房、巷道和前后小门。主建筑为硬顶结构,檐口柔和,造型古朴。二、三进院内有仿宋特点的“露雕”建筑,建筑特色颇为奇特。传说六祖惠能点化阮公圣佛、阮子玉成佛,阮子玉又点化梁公圣佛、梁次能成佛,阮公圣佛降大雨救火。古往今来,正月初九是阮公佛的诞辰日,世界各地的信众都来寺内焚香拜佛,祈求庇佑,消灾避难。

鼎湖山牌坊附近美食_鼎湖山牌坊题字_鼎湖山牌坊历史

石桥亭

徐伟刚 摄

石桥亭位于市区正西路北侧,始建于1931年,是肇庆市区现存为数不多的茶亭之一,体现了历史名城的文化风貌和民俗特色。建国后,石桥亭一直是百姓喜爱的休闲场所,人们在这里下棋、讲故事、看书看报、演奏民乐等文化活动十分活跃。2015年,政府相关部门对历经80余年沧桑的石桥亭进行了修缮整修;此外,“石桥亭”的题词者梁清平后人,重新刻上了失传已久的对联,捐献放置在亭内,还给人们一个轻松舒适、整洁干净、可以回忆往日美景的石桥亭。

后乐亭

图片来源:多彩肇庆

后乐亭建于七星岩景区石室洞南翠园内,始建于民国二十三年,无论从位置、布局还是外观,都似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注重自然之美。后乐亭富有岭南园林建筑特色,建于1934年以后,为方形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四面四方,覆绿琉璃瓦,亭顶主体部分高出两边,分三层。亭八檐八柱,梁上饰有明代彩绘纹饰。“后乐”之名,出自范仲淹的名言“先忧后乐,先乐后乐”。匾额废除更换,由著名史学家、书法家、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堂弟溥衍所书。亭南北贯通,东西两侧建有水磨石椅,供游人休息。

世友阁

图片来源:多彩肇庆

十友亭位于星湖玉屏岩脚下,在通往三仙寺的小路半路,小路穿过亭子。亭子建于1934年,由周良等十人捐资修建,故名“十友亭”。亭子体现了民国时期岭南亭台楼阁的建筑特色,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和实用价值。2007年,“十友亭”被列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亭子呈方形,东西向,南临悬崖,北临悬崖,为混凝土仿古结构。屋顶歇山,脊檐配蓝琉璃瓦,亭子用四根朱红色柱子承梁斗拱,古色古香,韵味十足。据说因为这里山石险峻,游客攀爬山石到达这里十分吃力,所以修建了亭子,两边还修建了水磨石椅,供游客休息,有雪中送炭之意。绿堤相映,格外迷人。十友亭可以说是最“有才”的亭子了,它不仅是民国时期10个“富豪”所建,它的匾额也是当时最著名的书法家梁清平所写的。

鼎湖山牌坊题字_鼎湖山牌坊历史_鼎湖山牌坊附近美食

集贤阁

图片来源:端州发布

集贤阁位于七星岩琅峰岩东南麓,由国民党名将余汉谋的兄长余俊谋捐建,阁名原取自余俊谋的“集贤”字。与身为将军的哥哥不同,余俊谋一生经商,热爱家乡,一心为家乡谋福利,曾为七星岩景区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七星岩除集贤阁外,还保留着同样由他捐建的揽胜牌坊。

绵麓阁

图片来源:多彩肇庆

绵麓亭又名诗若亭,位于鼎湖山飞水潭瀑布前,有小道穿过亭内,为清雍正五年(1727年)两广总督阿克敦所建(一说为雍正十年肇庆巡抚刘恕所建)。1991年在原址重建,坐东向西,平面方形,长宽各7.2米,四面庑殿顶,灰塑脊。亭子两边的花岗岩立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流水闻高台”。对联简练、隽永,生动地凸显了亭子所处的位置,让人在欣赏鼎湖山飞水潭浓荫蔽日、飞瀑轰鸣的壮丽景色时,心情更加舒畅,给人带来了文学艺术的滋养,浓浓的历史感,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半山阁

图片来源:多彩肇庆

半山亭位于鼎湖山天溪中段北侧,因位于坑口与庆云寺中间而得名。亭子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由庆云寺第六任方丈袁结基所建,亭子由化缘而建,原名“小歇”,2010年12月被评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进入鼎湖山,经过“鼎湖有生”牌坊,两边修竹树木茂盛,凉风阵阵。过了涵翠桥、香街桥,便进入古山道,步行约几十米便到半山亭,不少游客在此小憩。放眼望去,后有三宝峰,前有香晖岭,左有青龙岭,右有伏虎岗,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浓荫蔽日。还可见山崖上用粗笔刻着“鼎湖”二字。此景为鼎湖山第一景“峰间小憩”。

鼎湖山牌坊题字_鼎湖山牌坊附近美食_鼎湖山牌坊历史

荣瑞纪念亭

图片来源:星湖美美

荣瑞阁为仿唐代建筑风格建造,阁顶两侧各有一对枭尾,直脊饰以兽面纹,檐口四角伸出龙首,造型庄重端庄,古朴大方。此景是进鼎湖山的第二景。碑亭为纪念来唐留学的日本僧人荣瑞大师而建。相传唐代高僧鉴真与日本僧人荣瑞第五次渡海日本未果,游历端州。荣瑞因劳累过度,病逝于鼎湖山。阁正面檐下有一块匾额,上书“荣瑞阁”三字,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亭中央竖立一块石碑,碑面刻有“日本唐代留学僧荣瑞大师”三个字。碑背刻有两行楷书“此碑”;背面刻有赵朴初校长亲笔题写的《赞荣瑞大师》诗。亭左侧立有大理石刻制的《荣瑞年谱》。此碑已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市纪念碑

图片来源:肇庆西江网

肇庆府衙碑位于端州区城西街道宋城社区第一市医院旧址,为明清时期所刻,共计八通碑文,嵌于台壁之中,碑座向南,呈东西向。肇庆府衙碑是反映明清时期肇庆府衙沿革、历任官员及相关政务事项的重要文物。 《重修官邸碑》、《明肇庆府新建立桥塔碑》、《明益湖亭碑》、《明肇庆府提名碑》、《清肇庆府禁官勒索杂货铺碑》、《清肇庆府禁官勒索瓷铁锅缸瓦铺碑》碑为清肇庆府禁勒索江、清复字碑。八块碑文中,《重修官邸碑》、《明肇庆府新建立桥塔碑》、《明肇庆府提名碑》是研究肇庆历史建筑、政治、文化、历史的重要资料。

康熙御制碑

图片来源:肇庆西江网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郭世隆到肇庆任两广总督。康熙皇帝十分器重郭世隆,赐他和两个儿子手书墨宝。郭世隆卸任两广总督时,特意将康熙皇帝的手书刻在石上,并制作了六块御制碑,立于两广总督府,后移至阅江楼收藏。据阅江楼御制碑来历碑文记载:“此碑原在清远、直隶,在福建。禄宫曾特建御制书法亭,以玉刻之,以纪念大遇。今迁灵表,路途遥远,依依不舍,特地临摹了前后御制书法及松台胜景处的石刻。”康熙御制书法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是碑林中的珍品。

鼎湖山牌坊附近美食_鼎湖山牌坊历史_鼎湖山牌坊题字

张之洞为开采砚石所立的石碑

图片来源:肇庆西江网

张之洞为采砚所立石碑,刻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1984年建亭保护。碑上题有“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张氏采砚进贡”的铭文,题字为“光绪十五年八月二十三日”,铭文通告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张之洞,解除岭下砚矿禁令,以平息纠纷,批准石匠采砚进贡,修订采石规章,责令各级官员不得为一砚敲诈勒索,不得拿一分钱。张之洞为采砚所立的石碑,字体凝重,雕刻精细,也体现了当时端砚产业的现状,反映出当时朝政、民情等社会现象,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研究价值。

泰新桥

图片来源:封开发布

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清嘉兴年间再次重建。据《凤川县志》记载,此桥始建于明代,由陈永世等当地居民集资修建,长十余丈,宽一米,桥因秀台心村桥而得名,简称台心桥。古桥为梁柱式廊桥,全长10.89米,宽3.4米,桥上有亭,墩台设四方花岗岩石柱十六根,上架梁板,柱子位于河床平整的岩石上,无一凿刻。桥面四坡顶,龙舟脊,背面有灰塑卷轴图案。桥屋为木结构,瓦片呈蝴蝶状,所有接缝均采用榫卯连接,不用钉子,展现了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筑技术。梁架为挑梁式,以驼形斗拱支撑,上刻有“鱼跃龙门”“如意纹”“卷云纹”等。

古太心桥曾是两省三县的交汇处,向北通向广西苍梧,向南通向郁南。桥西北至今仍保留着平岗古港、青砖街道、古庙宇鼎湖山牌坊历史,古树依稀可见昔日繁华景象。桥南是斑驳的青石条,残破的古井,古道淹没在草丛中。这里哺育了大批仁人志士和文人墨客,其中就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秉辉、凤川县委第一书记龙世厚等先辈,从这里沿着古道传播文化,怀揣宏愿走向革命,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龙湾古石桥

图片来源:怀集发布

龙湾古石桥又称龙湾古县桥,因古时有两座塔镇守,又称双文昌桥。位于怀集县怀城镇龙湾居委会梁务村,始建于明代,东西走向,两墩三节。桥长15.6米,宽1.4米,高5.6米。桥面铺三条花岗岩条石,设三角形分水墩,东侧墩为青石,西侧桥墩为花岗岩。古仙坑河由北向南流,汇入绥江。龙湾古石桥位于古龙湾县城遗址东侧,是怀集县人文历史的重要载体之一。

本次介绍到此结束。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