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支岳家军组团拜谒江苏靖江岳王庙,岳飞生祠背后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千

  • 国内首支岳家军组团拜谒江苏靖江岳王庙,岳飞生祠背后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千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石牌坊
摘要

人们大多知道,民族英雄岳飞是河南汤阴人,成年后在南宋的建康、临安为朝廷命官,他怎么在江苏靖江会建有生祠呢?在岳飞生前,即他遇害的前九年左右的建炎四年(1130—1131年)间,江苏靖江百姓就给他专门建造了一座生祠,这应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岳王庙。

2018年10月6日,岳飞文化研究会代表和来自安徽、四川、武汉、温州等地的岳飞族人来到江苏省靖江市,参拜岳王庙

据当地媒体报道,这是国内首次有“岳家军”来此参拜岳庙。来自武汉的岳飞第28代孙岳丽娟说,这是她第一次来靖江参拜岳飞生前修建的岳王庙,她为靖江多年来对英雄的敬爱之情所感动……

大多数人都知道,民族英雄岳飞是河南汤阴人,成年后在南宋建康、临安做过官,怎么会在江苏靖江建祠呢?

据史料记载,岳飞于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被高宗赵构、秦桧杀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继位,下旨为岳飞平反,将其葬于杭州西湖栖霞山。

中国最著名的岳王庙,与岳飞墓一同修建在杭州西湖畔,落成于1221年(南宋嘉定十四年),即岳飞逝世79年后。岳飞故里河南汤阴的岳王庙,也是岳飞逝世后修建的。

岳飞在世时,也就是建炎四年(1130-1131年),也就是他去世前九年左右,江苏靖江百姓为他修建了一座祠堂,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岳王庙。

荆江原名玛多沙,又名鸡江、鸡柱、马洲、牧城。形成于三国赤乌元年(公元238年)以前。在成陆之前,这里只是一座孤山,屹立在浩瀚的长江之中。后因潮水逆江,泥沙顺着孤山脚堆积而成陆地。赤乌二年,三国东吴孙权大军在此放马,故名牧马大沙、牧马小沙,后人称“玛多沙”。

大董故祠堂_董氏祠堂大门对联_董氏祠堂

荆江因地处入海入江门户,故名荆江。“荆”取和平、安定之意;“江”因濒临长江,故名江边之城。

明成化七年建县时,“马沱沙”改称“荆江”,当时马沱沙属江阴府辖,由江阴知府管理。宋代“马沱沙”改称“银沙”,大概是因为位于江阴之北。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率军抗金,名声大噪。是年四月二十五日,岳飞在建康(南京)南三十里的清水亭与金军决战,一战大捷,杀金兵十余里,尸横遍野。

五月初,岳飞在建康南面的牛头山安营,夜间以百人敢死队袭扰金营,金军伤亡惨重。金将完颜兀术被迫放弃已占领的建康。他们先在城内杀戮劫掠,然后从建康西北的靖安镇(又名龙湾)渡江,向北岸的宣化镇进发。岳飞亲率三百骑兵、二千步兵下牛头山,大破金军,占领新城。随后追至靖安,消灭了尚未渡江的金军,收复了建康。

建康之战历时半个月,岳军全歼金军三千余人,俘虏金将二十余人,这是岳军历史上第一次抗金大捷,也是最辉煌的一次。

建炎四年十一月,金军侵入泰州,岳飞奉命放弃泰州退守江阴。为保护百姓不受蹂躏,岳飞在保护百姓退守靖江后,也撤退到了江阴。

大董故祠堂_董氏祠堂_董氏祠堂大门对联

据《宋史》记载:“奉命回守潼、台。有令守,则守;无令守大董故祠堂,则护沙洲民,伺机而攻。费以为台无据,退至柴须,战于南坝桥,大败金军。渡过沙洲,费率精骑二百,金兵不敢进逼。”

这里说的“通”,是指南通;“泰”,是指泰州;沙州、沙上,是指马托沙;百姓,是指江淮流民。这些流民,应该是今天荆江许多人的祖先。

当荆江当地的老人讲述这个故事时,尽管有一定的史实依据,但他们对此了如指掌。

据说抗金名将岳飞奉命率部南下时,曾把随岳飞而来的中原百姓安置在“阴沙”这片水乡,百姓便为他建祠以表感激。

传说中原百姓不愿离开岳飞的军队,担心金兵卷土重来,生活再度陷入困境,纷纷跟随岳飞撤离。岳飞爱民如子,不忍拒绝他们,便一同南下长江边的马陀沙(银沙)。

一天夜里,岳元帅在床上辗转反侧,他想到中原那些人旅途劳累,如果继续赶路,恐怕会更加艰难,他更担心朝廷对抗金军的决心没有把握,他这一行前途未卜,万一出了什么意外,岂不是连累了这些人?

大董故祠堂_董氏祠堂_董氏祠堂大门对联

一边想着,岳飞一边站起身走出军帐,借着月牙望向四周,只见此处江海相隔,与越、吴接壤,虽杂草丛生,但有山有水,宜桑宜粮,分明是江心一块风水宝地。他心中一喜,下定了决心。

天刚亮,岳飞就召集民间代表,说:“告诉大家,不要继续随我过江南去,就在这里定居谋生。这里周围虽然现在荒芜,但将来必定是鱼米之乡。我岳飞愿此地八百年无水灾,无旱灾,无战乱。”当时的银沙是江心小岛,有安身之所,今荆江、泰兴交界处有界河,即长江原道。

岳元帅的一番话深深感动了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他们便听从了他的劝告,筑起火炉,在这里定居生活。

相传中原朱、刘、陈、范、马、陆、郑、齐八个姓氏是荆江最早的居民。

岳飞安顿好百姓后,含泪率军南下。百姓跪地送别,并在银沙街东边搭起的便桥上流泪送别。这座桥后来被命名为望岳桥(岳飞死后改名为四岳桥)。

百姓们一直跟随他到了荆江白衣塘一带,岳元帅下马,脱下身上的白色战袍,送给百姓留作纪念。

岳飞离开阴沙后,留下的百姓感激岳飞的救命之恩,祝愿岳飞长命百岁,便在望岳桥旁、岳飞赐服处修建了报恩庙。

董氏祠堂_董氏祠堂大门对联_大董故祠堂

因是岳飞在世时所建,所以一个叫圣慈堂,一个叫百宜堂,这个地方后来形成了一个集镇,就叫圣慈堂或圣慈镇。

此后岳飞又连续数年与金军作战,一度有了攻打“黄龙府”的好机会,但宋高宗却安于自身利益,割地求和,还利用奸臣秦桧以“诬”罪名,将主张与金军决一死战的岳飞处死。

岳飞死讯传来,阴沙一带百姓痛哭流涕,万分惋惜。三十年后,朝廷迫于形势,终于为岳飞平反,谥号武穆,后改谥忠武,封鄂王。

因此,靖江岳飞圣庙又被称为“岳中武五木圣庙”,靖江圣祠镇也因岳中武五木圣庙而得名。自宋代以来,岳飞圣庙和百一堂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古岳飞祠的建立时间比靖江建县早300多年,此后的800年间,这里曾被称为三茂堂、岳武穆祠、三义祠、岳王祠。

民间传说与历史事实相互印证、相得益彰,都饱含着这一带村民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感激与怀念。

现在的靖江岳王庙为第三次重建,全部由中国近代纺织业先驱刘国钧先生出资修建。

董氏祠堂_董氏祠堂大门对联_大董故祠堂

第一次重建是在1932年,可惜在1938年被日军轰炸毁坏。1962年,刘国俊回乡瞻仰岳庙遗址,提出重建,并决定将庙址由镇东四岳桥畔迁至现址。重建的岳王庙在“文革”中被毁。1978年,已年逾八旬的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刘国俊在临终前对儿女说:你们一定要在家乡修缮岳庙。其儿女刘汉东、刘璧如遵从其遗愿,捐资于1985年第三次重建岳庙。

靖江岳王庙位于圣慈镇弘毅园内,为宋代建筑,庄严肃穆。

山门前有一座石拱四岳桥,沿桥上台阶拾级而上,可俯瞰岳王庙全景。山门横匾上刻有“岳中武圣慈堂”三个字,两边墙壁上则有“精忠报国”三个字的石块。过了山门便是宽20余米的圣慈堂,又名“四岳堂”。

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明代靖江设县后,古岳庙曾主祀岳飞,兼祀岳飞、关羽、张勋等。清中晚年以来,岳庙多次修葺、迁址。光绪二十一年(1887年),时任知县修葺岳庙,庙宇扩建为三间。山门外增设“甘露亭”,殿内建神龛,塑岳飞像,梁上悬“忠义贯日”匾,立刘备、关羽、张勋三尊塑像,并塑有道教、佛教造像。

与著名民族英雄岳飞有着历史渊源的靖江人民,始终不辜负历史的荣光。

更让荆江人自豪的是大董故祠堂,70年前,这里是解放战争时期长江东渡的起点,解放军东线第一艘横渡长江的帆船就是从荆江起航的。当时,12万荆江人民冒着枪林弹雨,帮助30万解放军渡过长江,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靖江市已被国务院列为开放地区,加入苏南火炬带,成为上海浦东开发区和苏南火炬带向苏北辐射延伸的重要“桥头堡”,经济发展水平领跑苏北各县市,是江苏长江以北一流的强市。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