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老牌坊惨遭撞击,历史变迁与建筑美学引关注

  • 武大老牌坊惨遭撞击,历史变迁与建筑美学引关注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石牌坊
摘要

80多年过去了,武汉大学校门牌坊的地理位置与“版本”几经变迁,而不变的则是“辟门吁俊”、“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宏愿与热诚。1993年落成(2012年拆除)的“国立武汉大学”校门牌坊上的校名字体2013年落成的“国立武汉大学”校门牌坊上的校名字体

注:我以前曾多次写过关于武大门牌楼的历史变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文字从未发表过。近日,位于校外劝业场的武大老牌楼被社会车辆撞击损坏,实在令人痛心!事发后,我曾与刘文祥校友探讨过一些关于武大门牌楼的基本史实,也纠正了一些过往的认知。如今,我对我的一篇未发表的旧作做了最后一次修订,并附上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以飨所有关心这一历史问题的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

充满中国古典建筑美学气息的武汉大学校园,往往在给予世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展现了这种古典典雅的建筑美学——当人们来到学校正门,便会看到一座雄伟古色古香的牌坊矗立在校门广场的中央。吸引人们目光的,不仅是牌坊独特的造型,还有牌坊上镌刻的六个大字。很多初次来到武汉大学的人,总会下意识地按照我们今天的阅读书写习惯从左到右读出这六个大字——“师法汉学,以兵立国”?其实,正确的读法应该是按照传统的书写顺序从右到左,读成“国立武汉大学”,这是武汉大学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名。

大多数游客并不知道,如果我们从“国立武汉大学”牌坊下拐弯,背对着校门,沿着校外垂直的珞珈山路往前走几百米,穿过一个叫劝业场的街区,就会惊奇地发现,在这条小路的尽头,靠近武珞路路口的地方,居然还有一座几乎和它一模一样,但体量略小,看上去古老灰暗很多的牌坊。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武汉大学校园内外为何会出现两座“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呢?

版本 1.0:1931-1932

事实上,武汉大学历史上不止有这两座校门牌楼。

早在1931年,即连接武昌解放路与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区的“大学路”开通的第二年,武汉大学就在解放路大学路起点处,面向武珞公路,背靠珞珈山,修建了历史上最早的校门牌楼。

这座牌坊为纯木结构,由时任国立武汉大学建设设备委员会工程处监理工程师苗恩照、绘图员沈忠庆设计,是一座色彩斑斓的木结构牌坊,具有江南建筑风格,“油漆彩绘十分别致”(沈忠庆说)。牌坊两侧的横额上写着六字校名“国立武汉大学”。

1931年落成的武昌街口“国立武汉大学”牌坊

1931年落成的武昌街口“国立武汉大学”牌坊(背面)

但牌坊整体比例并不协调,不仅堂屋跨度过大,四根柱子也过细,整体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对建筑的稳固性有很大威胁。果然,木牌坊在建成的第二年就被大风吹倒了。

版本 2.0:1934 年至今

1934年前后,武汉大学在街道口木牌坊原址重建了一座牌坊。(关于这座牌坊的修建时间,可以点击阅读我昨天的文章《被撞的明明是86岁的武汉大学牌坊……》)这次学校充分吸取了以前的教训,抛弃了木结构,改用钢筋混凝土。这座新牌坊依然由苗恩昭和沈忠庆设计,改为四柱飞檐式,造型简洁扎实。据沈忠庆先生晚年回忆,“这座牌坊是我设计的,卡莱斯来到施工现场,看到牌坊,和我握手表示赞赏。”卡莱斯就是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区的总设计师、建筑工程师亨利·卡莱斯。

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一队童子军从武昌街路口的“国立武汉大学”牌楼下经过,这是笔者能找到的牌楼最早的历史照片。

武汉大学有牌匾的是哪个门_武汉大学有几个牌坊_武汉有牌坊的大学

1934年武昌街口重建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

除了外观与以往的木牌坊大不相同外,牌坊背面的文字也由与正面一模一样的“国立武汉大学”六个字武汉有牌坊的大学,改为时任中文系主任刘泽教授手书的小篆“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字。当时,武汉大学已拥有文法理工四大学院,农学院正在筹建中,增设医学院早已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换言之,武汉大学门牌坊背面的“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字,清晰地表明了这所综合性大学当时追求的理想办学模式和学科结构。

“国立武汉大学”牌坊背面的“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大字

可惜,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以及日本侵华所造成的长期破坏,直到抗战结束后的1947年,武汉大学才终于实现了十几年前已基本确定的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学院的办学理想。而好景不长,这样的局面仅仅维持了三年就结束了。1950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开始,武汉大学的医学、农学、工学三个学院相继分离。

直到半个世纪后,武汉大学才与邻近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武汉大学,才重新拾起了宝贵的工科和医科。如今,武汉大学拥有人文社科、理科、工科、信息科学、医学六个学院,可以说赋予了传统的“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科新的当代内涵。

武昌街路口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国立武汉大学”校门牌楼,距离珞珈山校区有一公里多,而连接牌楼与校区的“大学路”南端约一半的区域,从未属于过武汉大学校园。因此,这座牌楼的实际功能和象征意义并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校门”,而只是作为交通枢纽街道口路口的“指路牌”和引导标志,告知广大民众,到达街道口后,必须按照这座牌楼指示的方向,转入大学路继续向前,才能到达国立武汉大学校园,但并不意味着只要经过这座牌楼,就进入了武汉大学校园。

日寇占领武汉期间,在“国立武汉大学”牌坊下拍照

1947年六一大屠杀后,武汉大学学生走上街头抗议,游行经过“国立武汉大学”牌坊。

最初,建在武昌郊区珞珈山上的武汉大学新校区,没有任何围墙。几十年后,随着武汉的发展和市区的不断扩大,原本位于郊区的武汉大学校园,也逐渐成为这座不断发展的大都市的一部分。

武汉有牌坊的大学_武汉大学有几个牌坊_武汉大学有牌匾的是哪个门

1950年代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牌坊后的建筑是当时的中南民族学院(现中南民族大学)(现湖北省军区所在地)的校舍

由于大学路南段及街口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均在校园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被闹市的喧嚣包围和淹没,失去了昔日独特独立的风貌。牌坊旁不断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也在悄悄地摧毁着它的尊严。因此,这座孤立在校园之外的老牌坊,已经无法再充当“校门”的角色。在大学路真正进入武汉大学的那个点上,只剩下一个十分简陋的校门。这也让这所风景优美的名校逐渐陷入了“永远没有一扇与校园环境相匹配的大门”的尴尬境地。

2001年,武昌街口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连同武汉大学校园内多座老建筑一同入围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它只剩下名字,从未得到妥善有效的保护,依然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并日渐失修,直至近日遭遇撞毁的悲剧……

本世纪初“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周围的景象

2020年6月5日街道口被损毁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版本 3.0:1993-2012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师生校友不断建议学校修建新校门,并表示愿意捐资修建。1991年底,为迎接即将到来的80周年校庆,武汉大学校友会向全校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发出倡议,呼吁大家捐资修建新校门。

当时学校聘请了多位知名专家、学者,设计了十多个方案,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比较、推敲、修改,最终决定以解放路老牌坊的基本样式建造。

武汉大学新校门设计方案于1992年底公布,当时牌坊上的校名是毛泽东风格的“武汉大学”,后来改回“国立武汉大学”六个大字。

在海内外校友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下,武汉大学新校门于1992年底动工兴建,1993年9月竣工。新校门牌楼位于八一路与珞珈山路(大学路)交汇处,其规模与解放口老牌楼基本相同,几乎是后者的“翻版”,只是柱底斗拱石造型不同,并增加一些装饰图案。

武汉大学有几个牌坊_武汉大学有牌匾的是哪个门_武汉有牌坊的大学

牌坊两侧的门楼仿照1990年落成的人文科学博物馆屋顶建造,相当​​于后者的缩小版。

牌坊后不远处的“校训墙”背面,镌刻着“百元以上个人捐赠人”和“千元以上单位捐赠人”的名字,感谢和纪念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武汉大学的慷慨捐助。

值得一提(吐槽一下),在为庆祝建校80周年而修建的新校门落成之后,曾经是全国高校中“后起之秀”的武汉大学,突然莫名其妙地摇身一变,成为全国第一所“百年名校”(哈哈),成为流传至今的世界奇迹。

“国立武汉大学”的门牌楼于1993年建成(2012年拆除),如图所示。当时学校门口挂着一张巨幅校园地图,门牌楼后面的珞珈山路(也就是民国时期武汉大学校园内的那段“大学路”)还不到所谓“自强大道”宽度的一半(哈哈)。

近20年后,为了改善武汉大学正门周边的环境和交通,武汉市政府决定在长城石刻与长城石刻之间沿八一路修建地下通道,将路面改为绿化广场,使两个校区无缝衔接、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由于1993年落成的新校门牌楼属于八一路拓宽工程范围,为配合这项利于学校的市政工程建设,武汉大学于2012年10月将建成不到20年的校门牌楼拆除,异地重建。

2012年10月9日武汉大学新校门牌楼被拆除(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这座1993年落成的“国立武汉大学”校门牌楼复制品,历史虽然不长,但早已凝结了众多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感情,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武大学生的青春记忆,让他们恋恋不舍,也为它的拆除深感惋惜。

版本 4.0:2013 年至今

2013年9月,在武汉大学所谓“120周年校庆”(我一直嘲笑是“百二庆典”,你懂的)前夕,武汉大学历史上第四座“国立武大”牌坊在已拆除的“93版”牌坊北侧约10米处正式揭幕。其形制与1934年在解放路修建的第二座牌坊和1993年修建、2012年拆除的第三座牌坊基本相同,只是尺寸略有放大(据说是1.12倍,呵呵)。所有石料均取自中国石雕之都——福建惠安。

两个月后,配套的校门广场也落成,总面积2.5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广场两侧,有一片“校友林”,栽种着校友们慷慨捐赠的高大常青植物。植物挺拔、常年​​郁郁葱葱,与崭新的校门牌楼一起,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和宾客。

2013年9月竣工的武汉大学新门牌楼

综上所述,武汉大学历史上曾存在的四座“国立武汉大学”牌坊中,至今尚存两座:1934年在街道口修建的旧牌坊和2013年在武汉大学正门重建的新牌坊。前者历经数十年的风风雨雨,最终于2001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至今日,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后者与前者风格相近,只是规模和装饰略有不同,以崭新的面貌成为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武汉有牌坊的大学_武汉大学有牌匾的是哪个门_武汉大学有几个牌坊

一新一旧两座牌坊虽然相距不过数百米,但从时间上看却跨越了80余年,充分见证了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区的沧桑。两座牌坊上的四根八角形石柱,通常被人们解读为迎接“八方”学子。80年来,武汉大学门牌坊的地理位置和“版本”几经变迁,但不变的是“开门迎贤”、“育天下英才”的志向和热情。

解放口老牌坊的历史“悬案”

长期以来,“国立武汉大学”牌坊上六个大字究竟是谁写的,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甚至有十余种不同的说法,有蒋介石、汪精卫、谭延闿、于右任、王世杰、闻一多、刘永吉、肖俊江、郭琳、曹连安,也有摘录颜真卿手书的。但上述任何一种说法,都尚无确凿的历史证据来证明。

值得注意的是,从一些相关历史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1931年在街口修建的木牌坊和1934年在同一位置修建的水泥牌坊上“国立武汉大学”的字体是不同的。不仅如此,就连1934年的老牌坊本身,牌匾上的“国立武汉大学”的字体在“文革”前后也完全不同!以下这些“图胜于言”——

1931年落成的武昌街口“国立武汉大学”木牌坊上的校名(1932年被毁)

1934年武昌街路口落成的“国立武汉大学”水泥牌坊上的校名原字

武昌街口“国立武汉大学”水泥牌坊校名现字体

1993年落成(2012年拆除)的国立武汉大学牌楼上的校名

2013年落成的国立武汉大学牌楼上的校名

不过,武汉大学曾于1993年、2013年两次在八一路侧重建校门牌楼,校名的字体直接复制传承自解放路老牌楼。

遗憾的是,不仅1930年代木牌坊和水泥牌坊上两种校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就连1980年代以后后者的新字体的来历,至今也没有确凿而令人信服的答案。从1930年代到1980年代,解放口两座牌坊上出现的三种“国立武汉大学”字样,都有其来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成为武汉大学历史上的一大谜团。

最后的彩蛋

武汉有牌坊的大学_武汉大学有牌匾的是哪个门_武汉大学有几个牌坊

“国立武汉大学”校门牌楼的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其实,在1993年、2013年分别修建的武汉大学历史上的第三座、第四座牌坊之间,世界上还存在另一座刻有“国立武汉大学”名字的牌坊!

2000年8月,刚刚合并四校的武汉大学成立了独立学院——武汉大学东湖分校。2005年前后,学校新校区在汤逊湖畔落成。几年前,我在网上找了几张照片,贴出来给大家欣赏——

上图两边的建筑看着眼熟吗?跟武汉大学文科区的工商管理楼、法学楼、外语楼,还有杨家湾的化学楼、计算机楼几乎一模一样!再看看中间的牌坊,是不是更眼熟了?

是的,你没看错!同样——“学汉武术,立国之本”!

至于牌坊的背面......很遗憾我在网上找不到它的图片,但是我亲自去过,它上面写的是一模一样的——“文法理工农医”!!!

完全是模仿啊,哈哈。

2011年武汉有牌坊的大学,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正式从母体武汉大学脱离,宣告“独立”,更名为武汉东湖学院。随后,学校仿照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上的校名也改为:

不管怎么改,看上去还是很“亲切”的,对吧?哈哈!

与此同时,学校修建了新的东门牌楼,但这次并不是完全照搬原样,而是在细节上做出了很多改变。

最后,我衷心希望经过这次不幸的事件,从国家到省、市、区乃至我们学校的各级长城石刻,能够更加重视这座已严重损毁的86年历史的“国立武汉大学”老牌坊,不仅要精心修缮,还要制定妥善的保护方案,特别是要切实整顿牌坊周围杂乱的环境,让它最终真正焕发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尊严与精神!如果这些都能实现,那将是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学校的一大幸事!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