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杭州曾经到处都是与铁路有关的物业,铁路系统有自己独立的“公检法机关”、学校、医院、招待所、供给站、文化宫、体育协会等,不少杭州市民都是铁路中学、铁路小学的学生,还有亲属在铁路系统工作。当时,杭州的铁路物业几乎可以承包半个北山街道,铁路系统成为杭州除军队外拥有物业最多的单位。
杭州的蒸汽时代始于1897年,与求是书院创办于同一年。浙江人自己推动杭州走向现代化,这是值得骄傲的。
▲1980年代城站火车站的铁路线。如果仔细观察远处的城站大楼,会发现它是1942年建造的,与现在的风格有很大不同。摄影:@张胜贤
1905年,浙江绅商及各界人士聚集上海,要求清政府废除与英商签订的苏杭甬铁路条约草案,并集资成立长城石刻公司,以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修建铁路的资金。 1906年,沪杭铁路建成通车。 最初,上海段由上坂长城石刻经营,浙江段由上坂长城石刻经营。 1914年,沪杭甬铁路收归国有(1910年修筑杭甬铁路,萧甬段至平遥段)。1937年,沪杭甬铁路管理局成立。1928年,张静江出任浙江省省长,鉴于当时浙西地区交通不畅,为发展经济,他开始筹划修筑从萧山西兴至江西玉山的杭江铁路。1934年1月1日杭江铁路通车后,又修筑了玉山至萍乡的铁路。1934年3月,杭江、玉屏铁路合并,形成长城石刻。浙江铁路总部在杭州,所以从民国时期开始,杭州就出现了许多铁路物业。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铁路职工徐俊先生,给大家讲一讲杭铁物业的故事,让大家一起开阔眼界。
▲沙河边,火车穿城而过。摄影:@楼嘉晓
我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建成的松木场铁路新村长大的。起初,那里只有六栋三层钢筋水泥的房子,被称为“老六楼”。每栋都是山墙式屋顶,每层两单元、三户人家,每单元都有红漆木地板、抽水马桶,在那个年代绝对算得上“豪华设备”。不过,每单元面积不大,一个“大单元”也不过五十多平方米。
▲现今的铁路新村六号楼 摄影@子夷
有趣的是,铁路按辈分分配住房,比如三代人分大房,两代人分中房,没有孩子的分小房,而且不管是干部还是职工,都是按辈分分配。
松木场铁路新村里,有支部领导,有一般干部,也有普通职工。最诡异的是,有的领导住的地方多得是,就隔出一间房给一对年轻夫妇住,结果领导和职工住在同一间屋子里。在莫野塘宿舍,还出现过乘务员和干部住一间大套间的情况。
▲20世纪60年代从松木场铁路村望去可见的保俶塔。图片来源:@徐骏
早期的铁路职工住房,除铁路沿线的临时职工公寓外,主要有杭州市内的两处固定住所:磨野塘铁路宿舍和松木场铁路新村。
磨野塘因距火车站较近,通勤方便,居民多为基层铁路单位干部职工;松木场因当时杭州分局离松木场较近,居民多为杭州分局干部职工;城站、海潮路机务段职工也有零星住房。
▲莫野塘新村部分区域已拆除,未来将在此建设望江新城。图片来自@子佚
铁路同事生活在一起,下一代也上同一所学校。杭州铁路系统有5所小学、1所中学、1所职业学校:少年宫旁的铁路第一小学;铁路文化宫旁的铁路第二小学(后改为铁路第二中学);闸口机务段旁的铁路第三小学;江城路阳羡巷的铁路第四小学;磨野塘的铁路第五小学和铁路中学。
▲杭州铁路局图来自《杭州铁路局纪事》
▲1987年铁路幼儿园开办。图片来自《杭州铁路局纪事》
1958年前后,上海铁路局开始兴建四所规模、建筑布局完全相同的铁路子弟中学:上海铁路中学、杭州铁路中学、南京铁路中学和蚌埠铁路中学。教学设施非常齐全,甚至比当地学校还要先进。杭州二中的老师曾到铁中参观,发现铁中的教学实验室设备比杭州二中的更先进、更齐全。
▲杭州铁中学校徽,铁中同学们你们在哪儿?图片由@徐骏 供图
铁路的医疗体系也很完善,除了城站“铁道文化宫”旁的大型“铁道中心医院”外,杭州还在闸口、磨野塘、北山街道办事处等地设有铁路诊所和卫生站,方便干部职工就医。医疗费用也全免(家属象征性交纳低廉费用)。小时候,我经常去北山街道的铁路诊所,但也害怕去,因为消毒水的刺鼻气味和冷冷的大针头。
▲图片由杭州铁路中心医院@徐俊提供
杭州火车站附近曾有一座“铁道工人文化宫”,原名“二七文化宫”。“二七”是为了纪念1922年的“二七罢工”,又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90年的铁道工人文化宫,位于城站一期城站路24号。图片来源:@徐骏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峰,工人阶级第一次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血的代价唤醒了被奴役的人民,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即党章中的“工人阶级先锋队”。
“二七罢工”的发源地——京汉铁路北京段长辛店站,也成为全国铁路工人光荣的革命圣地,杭州“二七文化宫”的名字由此而来。
解放初期,二七文化宫是杭州设备最齐全的剧院之一。据说二七文化宫的舞台背景是杭州唯一可以旋转变化的,而且是梅兰芳亲自设计的。梅兰芳在杭州的第一次演出也是在二七文化宫举行的。
▲80年代,城站铁路文化宫门前群众开展“五讲四美”活动,保持卫生。图片来自@张胜贤
“二七文化宫”后来改为“铁道工人文化宫”,是铁路系统的文化娱乐窗口。工会不定期给铁路职工发放戏剧票。以前,每到周末,远在松木场的铁路村,就会有一辆中巴车开过来,火车把铁路职工和家属接上,送到城站的“铁道文化宫”看戏剧、看电影。许多铁路子弟期盼着有一天能“去文化宫看场戏”。
▲铁道村里仍可见不少铁路指示牌。摄影:@子夷
“铁道工人文化宫”后来对外开放,在不少老杭州人的记忆里,城站“小苏州食品店”对面的“铁道文化宫”曾是看电影“订座”的热闹场所,可惜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文化设施只是铁路系统的一小部分,其他方面如教育、医疗、衣食住行等都是独立的,解放初期,铁道部借鉴苏联“社会主义托拉斯”模式,对铁路、烟草、食盐等实行国家垄断管理。特别是铁路系统,不仅独立,而且在管理上也“半军事化”。
▲上海铁路局机车运动协会会徽由@徐骏 提供
首先体现在铁路制服上。一排印有铁路徽记的闪闪发亮的铜纽扣,是铁路制服最醒目的标志。早期铁路干部的冬装是深蓝色的毛织制服,立领,上下各有四个口袋,用摩尔敦尼布制成,又称“铁路斜纹布”,劣质的则为“麻袋斜纹布”。上海铁路局所辖干部的制服,均由长城石雕定制,除了制服外,还定期发放印有铁路标志的床单、脸盆、茶杯、水壶等生活用品。
▲铁路生活用品、铜扣、铁路布料由@徐俊提供
那时候,人们穿着整齐的铁路制服,戴着带有铁路徽章的大帽子,除了可以自由进出火车站,走在街上时,铜徽章还能闪闪发光。在铁路系统工作了近40年的老唐说,女孩子看到都会多看两眼。
女生多看几眼也是情理之中,不只是因为制服好看,主要还是因为铁路工人的工资很高。我爷爷是杭州铁路局的工程师,奶奶失业了,生了五个孩子,一家七口人全靠爷爷的工资养活,日子虽然过得艰苦,但也还能温饱,工资低了肯定不够吃。
▲新中国第一代铁路帽徽、铁路徽。图片来源:@徐骏
过去,杭州城站、石虎桥等地都设有多处铁路职工食品补给点,铁路职工可以凭票以低价购买肉、蛋、油等产品,生活用品也可以在铁路系统的两大百货商场购买,商场里有打折商品,其中之一就是“长城石刻”,还有一个可能很多杭州人想不到,就是著名的延安路“长城石刻”。
杭州的“小吕宋”最早是1937年在清泰街开业的,是上海“小吕宋”总行的一个分行,专营男士帽子。上海总行的创始人是一位菲律宾外商,旧时菲律宾马尼拉被称为“小吕宋”,而西班牙殖民者则称之为“大吕宋”。
▲1946年小吕宋杭州支行(清泰街支行)广告。来源:杭州市档案馆
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杭州“小吕宋”归铁路系统所有,由清泰街迁至延陵路(现延安路207号),取代了原延陵路、解放路一带十几家小商铺,两店合并为“长城石雕”,商场扩建为八家半,是当时杭州第二大百货商场,仅次于“解放路百货大楼”。
除了床上用品、毛衣等生活用品外,杭州“小吕宋”的主要特色是提供优质时尚的女性服装。这里是当时女性同胞的热门打卡地,生意十分红火。系统员工享受的铁路工资远高于其他商店售货员,一度成为杭州女孩羡慕的职业。
▲20世纪50年代杭州延陵路“小吕宋”百货大楼旧貌。图片来源:@张胜贤
文革期间,“小吕宋”店名被列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产物,被改为“长城石雕”,后从铁路系统分离出来,划归地方商业部门,80年代又恢复为“小吕宋”店名。
大佛寺旁边,面朝西湖的北山街13号,有很多依山而建的“洋楼”,这里曾是浙江铁路总部,原名“浙赣铁路局”。
北山脚下的西湖曾遍布寺庙和私人住宅,铁路系统因1929年第一届西湖博览会而引入该地区,当时在宝石山东南麓修建了一座铁路展览馆,博览会历时八个月,之后省政府将14亩土地连同19处房产划拨给刚成立的杭赣铁路工程局。
▲民国时期铁路徽记,@徐骏 供图
杭赣铁路工程局负责修建和管理钱塘江南岸西兴(当时钱塘江大桥尚未修建)至江西省玉山县的铁路,1934年改称浙赣铁路局。
▲图片由杭赣铁路机车及工作人员@徐俊提供
在此之前,杭州的第一条铁路,也是浙江的第一条铁路,叫做江蜀铁路,1907年通车,全长16多公里,北起拱蜀,南至闸口。清泰、南兴、闸口五个车站,是由中国人自筹资金修建的浙江长城石刻公司负责修建,汤守谦任总经理。这也是晚清中国人民保路运动的一次壮举。
▲江苏铁路时刻表由@徐俊提供
江蜀铁路不仅与沪杭铁路相连,还将运河与钱塘江水运码头连接起来,大大提高了杭州的客货运输能力。抗战时期,江蜀铁路艮山门至拱辰桥段被毁。后来,在原有的铁路路堤上修建了现在的绍兴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绍兴路的路堤至今还略高于地面,几乎呈一条直线。
▲江蜀铁路遗址公园摄影@Ziyi
杭州有两处展示蒸汽机车的公园:拱榭区金华路与登云路交汇处的江蜀铁路遗址公园和闸口的白塔公园。江蜀铁路的两个终点:拱辰站和闸口站,交相辉映,超越风云。
▲江蜀铁路拱辰站与机车照片@子夷
▲@Ziyi 拍摄的白塔公园里的火车
1937年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后,艮山门至闸口的江浙铁路与浙赣铁路相接,浙江铁路终于迈出了省外的重要一步,从此铁路联结了钱塘江两岸,改变了古代水上运输为主的交通格局新牌坊小学到文化宫大门做什么车,其总部设在北山街13号。
▲图片由老根山门站@徐俊提供
杭州解放后直至文革开始,北山街13号是浙江铁路运输指挥中心,也是上海铁路局杭州分局所在地。山坡上的1号楼是分局,2号楼是分局纪检委员会。3号、4号楼是调度所,2号楼对面的小房子是客运部。这里可以说是当时全国最好的铁路办事处,风景优美,设施齐全。
▲北山街上的浙赣铁路局旧址。从西式建筑的二楼可直接看到断桥,景色绝佳。摄影:@子夷
解放初期,由于历史原因,东北的铁路建设更加发达和成熟,所以南方的铁路大多由南下的东北人管理。东北人最怕南方的冬天没有暖气,室内比室外还要冷。然而,北山街道铁路局的办公室却总是温暖如春。它是杭州仅有的几个能烧得起炉灶的单位之一,因为铁路系统从来不缺煤。
▲1960年代初的杭州铁路支局北山街13号。图片由@徐骏提供
距离分局几步之遥的西湖畔,停着三四艘铁路部队的划艇,午饭过后,分局里的年轻人常常在西湖里划着船。
20世纪60年代初,老唐在北山街铁路分局工作时,接待了两位来自甘肃的同事,他们惊讶地发现,杭州铁路办事处竟然设在西湖边的一个风景区。老唐感叹:“这么美的地方!就算没有工资,我也要做!”
1968年,杭州铁路局告别西湖,迁至城站,原北山街道址先后改建为铁路党校、干部职工培训基地。
▲老铁路工人在北山街13号门口合影。图片由@徐俊提供
▲@子夷在北山街铁道党校2号楼拍摄
如今,在北山街东段,除了十三号大院,仍有大片属于铁路系统的房产,如沿街分布的彩云轩酒家、碧莲天酒家、九栖峰酒家、静盛青年旅舍等,以及原有的大佛寺、弥勒大院、建炮山庄等处,都有铁路职工的住房。加上西边润路、胜路旁的铁路葛岭招待所,铁路几乎“占据”了北山街的一小部分。这里距离铁路线依然遥远,但鲜红的铁路标识,曾在西湖边熠熠生辉。
如今,如果从宝石山山脚上山,从山脚到半山腰,路的左侧有很多印有铁路标识和“杭建”字样的老房子。山腰的“建炮山庄”里也有不少铁路房屋。“建炮山庄”的老主人刘金藻也和铁路有着很深的渊源,他是浙江铁路的创始人之一,以他为首的南浔财团是浙江最早自建铁路的经济支柱。
▲ 剑炮山庄摄影@紫衣
“建炮山庄”大门西侧的这套房子,曾经分配给过我一个在铁路工作的亲戚,我也在这里住了三年。住在“风景区”的体验,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此间屋子位于“核心景区”,距离西湖和保俶塔分别只有30米和100米,屋子很大,只有南北两扇窗户,中间一片漆黑,北窗外便是上方的保俶塔。沿着小道往前走,斜对面可见“关岳庙牌坊”,可能曾是刘家别墅的门厅或门楼。
▲宝石山上的老铁路住宅,名副其实的集湖景房+山景房于一体。墙上的“杭州铁路建设”和“杭州建设站”数字表明该房屋由杭州铁路分局建设段管理和维护的账号。摄影@子逸
“建炮山庄”的这个房间,夏天蚊虫“地毯式轰炸”,晚上老鼠在天花板上练习“回跑”。最要命的是梅雨季节,床上用品全都湿透了。靠近宝石山的墙边还会流水。因为没有厕所,每天要去大佛头后面的公共卫生间排便。刘南浔住在这里的时候,大概就没有这些烦恼了。
有趣的是,如果你住在这里,从早到晚都能听到路过的游客用各种方言念出“建炮山庄”四个字,而且大部分人都念不出来第二个字,或者念错。有位小伙子兴奋地对女友说:“快看,这就是成龙的别墅!”
位于北山街33号的铁道葛岭招待所,曾是铁路局基建处、物资处、工程处、公安处等多个部门的办公场所,后改建为招待所。建筑位于两侧均可进入的8字形高台阶上,面朝街道和湖面,顶部有醒目的红色路标,是北山街上一栋极具辨识度的建筑。
▲葛岭铁道宾馆摄影@Ziyi
葛岭宾馆的东北角,有一幢黄色的小洋楼,名叫润麓,里面住着一位全国劳动模范陈友生,他是著名的锅炉专家,长城石雕厂的创始人和首任厂长,也是一名铁路机械师。
▲陈有生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杭铁在敌机轰炸的重重困难下,仍源源不断地将机车送往前线,为部队运送物资。杭铁的许多机车司机、司炉工、筑路工人在炮火中牺牲。一辆援朝机车即将出发前,锅炉突然漏水,想要修复已经来不及了,陈有生毫不犹豫地往身上洒了点水,披上棉被,钻进灼热的炉膛,用高超的技术把漏水处焊好,出来的时候,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
格岭宾馆西侧,北山街36号的胜路也是一所铁路系统住宅,这所包括主楼、角楼、围墙在内的四合院,都是民国初年用上海“周福昌”、“倪增茂”的青砖砌成,典雅厚重,具有浓郁的“民国风格”。解放后,时任浙赣铁路局局长的包毓文、原任杭州铁路分局党委书记的郭德林等都曾在此居住过。
▲图片由盛璐@徐俊提供
格灵宾馆(北山街32号)东侧,有一大片围墙院落,院内有一小水池和两栋二层小楼,这里曾是杭州铁路运输支部和铁路运输法院所在地。
▲北山街32号供图@许军紫衣
铁路系统还有一所比较高档的内部招待所,位于西湖边不远处的城河下9号(市少年宫东北,现凤起路622号)新牌坊小学到文化宫大门做什么车,就是白鹭。白鹭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曾是首任浙赣铁路局局长杜振元的官邸。
▲白露庭院摄影@紫衣
杜振元是我国铁路建设的先驱,被誉为继詹天佑之后第二位自力更生修建中国铁路的人。他曾担任杭赣、浙赣、滇缅、粤汉铁路局局长、总工程师。其间,杜振元在艰苦的条件下主持修建和维护了湘桂、滇缅、粤汉铁路等多条铁路,这些铁路成为战略物资运输的大动脉,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浙江铁路先驱者,前排:张静江和他的两个儿子,后排:杜振元、刘世安、王晓来。
白鹿古院曾经是一座神秘的四合院,院落密集,院墙高耸。南门西侧为昭庆寺,东侧为护城河。两座大铁门旁各有一座堡垒式的门楼,门楼上还留有“杭—建泰”铁路号牌。
▲白鹿门楼及墙上独特的铁路系统标识“杭州—建泰”。摄影:@Ziyi
大门是一个大的庭院,最初覆盖了4,360平方米的区域。去划船和钓鱼。
Bailu的主要建筑是一栋两层楼的西方花园别墅,朝南,建在石头粉底上,厚厚的砖墙,拱形的门和窗户,以及一个最独特的阳台,是最独特的特征,是两个龙形的石头,当时是Z型龙的两边。 OU在和共产党之间的第二次合作之前与 Kai-Shek进行谈判。
▲Bailu Villa @ziyi的两侧的石柱的照片
1937年3月25日,在CCP联络人的陪同下,潘·汉尼安(Pan )和KMT联络人代表Zhang Chong,Zhoun Enlai从上海到进行了与 Kai-Shek的“ XI'AN”之后的最高级别的谈判。 IST政党出于国家利益而建立了部分理解,并实现了初步合作意图,为与共产党之间的第二次合作奠定了基础,并形成了反日本国家联合阵线。
当时,Zhou Ellai和Zhang Chong在他们的住宿中合影留念。
▲Zhou Ellai和Zhang Chong在Bailu Villa的入口处拍摄了一张照片。
Bailu成为铁路系统的内部旅馆之后,它进行了几次翻新和重大变化,但在这里收到的客人的外观基本上都是铁路系统的高级干部。
根据老唐的回忆,在1960年代初期,哈尔博()的副导演被转移到了他的同事中,而村民则是从哈尔滨()来的,他被安排在贝鲁(Bailu)上时,他发现了北方的福特。东部,去了韦山路买了卖的东西,并为这顿饭付款。
▲当时许多人为 @徐骏提供的铁路证书。
除了Bailu,铁路系统还设有jiuxi的 ,位于山和水上,并在 机场设有完整的设施。
铁路的原因主要是由它的重要性决定的,因为火车上的任何地方都会在战场上进行社会和经济活力。为了防止日本军队行动。
我的祖父曾经在杭州铁路局()的一名土地测量师中工作。用于征求三名劳动者,也提供了机会。
▲1990年代/ 2001年的铁路穿越,外部铁路立交桥完成了,铁路交叉路口被拆除。
由于开设铁路不像铺设轨道那样简单,因此还需要一系列的支撑设施,例如田径,材料仓库和保护森林等,这需要大量的土地和人力。
铁路意味着没有浪漫的诗歌,只有铁路工人的艰苦工作才能响应国家的建筑,并遵守“半硅化”的管理。
▲“电动巴士将变成隧道,穿过Genso,前往。
铁路系统为每个部门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生命供应部分,在每个主要车站,有火车的船员公寓和临时住宿的食堂,并为一些偏远的山地车站提供每周供应车辆的供应车。
▲1949年7月1日,杭州举行了第一次集会和游行。
在江西上海,有一个铁路村庄,它是杭州方言。他们总是梦想着“在库伊族人餐厅”和“ 餐厅的小蒸”餐厅的梦想。
▲2017年,杭州西火车站的渲染图和杭州铁路集线器计划(2016-2030)被批准。第2号)正在建设中,小米机场站(第5号)和江东站(编号高速铁路的数量超过上海,南京和赫菲,在扬格河三角洲的城市中排名第一,与“高速铁路的心脏”相当,这是悬挂式挂架的“高速铁路”。
铁路和铁路工人是一个特殊的单位和一个特殊的团体,就像一列火车,遍及山脉,田野,城市和村庄,带来了历史的荣耀和荣誉,并记录了在车轮滚动中的艰辛和骄傲。
▲ @河经过的火车拍摄的照片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