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墙黛瓦马头墙穿越千年古建筑传承保护中焕发出新生机

  • 粉墙黛瓦马头墙穿越千年古建筑传承保护中焕发出新生机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石牌坊
摘要

有着“徽州三绝”之称的民居、祠堂和牌坊,与峰峦奇秀相映成趣,巧夺天工的木雕、石雕、砖雕则为点睛之笔,牵系着人们对古老徽州文化的向往。“徽派古建产业从根上来说是文化的表达形式,这种文化是有生命力的。

粉墙黛瓦,马头墙,雕梁画栋,格子窗。

走进徽州,处处皆美景,徽派建筑是秀丽山水间最生动的一抹,被誉为“徽州三绝”的民居、祠堂、牌坊与秀美山峰相得益彰,而匠心独运的木雕、石雕、砖雕更是画龙点睛,勾起人们对古老徽州文化的向往。

一千多年前,勤劳智慧的徽州人民依山傍水,宗族聚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徽州古建筑,成为中国古建筑的瑰宝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如今,这座跨越千年的古建筑,通过传承和保护,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古建筑之美

宏村北依青山,南依曲水,位于被誉为“中国画中村落”的世界文化遗产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这里白墙黛瓦的徽派古建筑古朴秀丽,聚落与山水融为一体,仿佛置身于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之中。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2022年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徽州有“无雕无屋”之说,徽州三雕是徽州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元素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元末明初至清末民初,尊儒崇文的徽商回乡兴建住宅、祠堂、牌坊,并用三雕手法加以装饰,形成了徽州建筑的装饰风格。

“可以说,‘三雕’装饰艺术与主体建筑的巧妙融合,造就了独特而又生动的徽州传统建筑。”徽州古建筑专家程吉岳说。他主持过德国淳华园修建、徽州衙署修复等数十项传统建筑、园林工程,对徽州传统建筑怀有深厚的感情。

古民居被誉为“三绝”之首,宏村现存明清民居140余栋,规模宏大的民居“承志堂”被誉为“民间故宫”,是徽州木雕代表作品的聚集地。从前厅到东西厢房,从内外庭院到书房,仿佛置身于雕刻艺术的包围之中。

雕梁画栋,动物的灵动、花瓣的开合、树干的交错,每一处雕饰都栩栩如生、自然流畅。圆雕、浮雕、透雕,都展现了徽州工匠的高超技艺。前厅梁上的一副“唐肃宗宴请群臣”木雕,将宴请前文武百官的活动全部捕捉下来。就连烧水、掏耳朵等小动作,都雕刻得惟妙惟肖。

留有余地牌坊_诗人余地_还有什么留下的余地

目光投向门套、门楼、屋檐、柱基等处,几幅青灰色砖雕点缀其间。在仅有一寸厚的青砖上,徽州砖雕工匠施展绝活,通过层层雕琢,让人物和建筑显得格外突出。无论是骑马的游人,还是小桥流水,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受新安画派影响,徽州三大雕刻均具有很强的绘画性。”在研究徽州建筑多年的安徽省博物馆副馆长徐达振眼中,青砖门套、石雕花格窗、木雕柱廊,每一件作品都在徽州工匠的指尖“活”了。

行走徽州,回望历史,高耸的牌坊犹如璀璨的星辰,散布在古村落之间,散发着徽州人的骄傲与光辉。牌坊是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之一。从儒家思想到程朱理学,从地域文化到艺术形式,徽州牌坊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区域内独特的人文景观。徽州三雕的石雕技艺在牌坊中得到充分体现,刀与石的碰撞刻画出徽州文化的美学符号。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叙国石牌坊(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歙县古城素有“牌坊之乡”之称,徽州府衙门外的许国石牌坊历经500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屹立不倒,是全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八足牌坊”,体现了石牌坊营造技艺极高的水平。

“石雕主要用于装饰柱子、门墙、牌坊等,但雕刻材料本身的局限性并不影响雕刻的个性化表达。”徐达振介绍。细看,石牌坊上的每一块匾额、每一个斗拱、拱门都装饰着精美的雕刻,12只形态各异的狮子威风凛凛地栖息在石基上。

千百年来,徽州三雕工匠以“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06年,徽州三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保留传统技艺,让徽州建筑“活”起来,成为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砖雕的材料和制作极其考究,要先勾勒出画面各部分轮廓,凿出物体的深浅,确定画面的远近层次,再进行雕琢轮廓……”75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砖雕传承人方新忠正在安徽省行知学校工作室给学生讲授砖雕技艺。

诗人余地_还有什么留下的余地_留有余地牌坊

学校创办的安徽古建筑产业学院被列入黄山市2023年百项创新任务名单,引进20余位“国技”大师亲临授课,培养非遗人才。“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传统技艺需要更新换代、不断创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方新忠坦言,越来越多的“老技艺”在这里开辟出新路。如何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是他正在探索和实践的。

文化内涵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浓缩的文化、鲜活的历史。梁思成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体现着它的物质精神,体现着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风貌。

中国民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在黟县世界文化遗产事务中心四级研究员金忠民看来,由于徽商“为商而好儒”的特点,他们将自己对布局结构、室内装饰的看法注入到民居建筑中,形成了独特的徽州建筑体系,传递着徽文化的精神光芒。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关麓村(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石亚蕾 摄)

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黟县泌阳镇关麓村,犹如走进一座建筑与雕塑的艺术长廊。在鳞次栉比的古建筑中,八座迷宫般的徽派古民居——“关麓八大宅”尤为显眼。“关麓八大宅”始建于清朝中叶,曾是徽商王氏八兄弟的住宅。整个建筑由“涵远楼”、“怀爱屋麓”、“春满亭”等20余座单体建筑连成一体,是徽派古建筑的典型代表。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一栋名为“大福地”的建筑内,墙角被人为削去,石楣上镌刻着“退一步海阔天空”三个字(2022年1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牧

还有什么留下的余地_留有余地牌坊_诗人余地

在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的西递镇西递村中心,一栋名为“大福地”的建筑,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建筑四角被人为削去,侧绣楼刻意向后退了一大步,石门楣上镌刻着“思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匾额。

在西递,这样的建筑手法屡见不鲜,而背后还有一个与徽州和合文化相关的美丽故事。相传清道光年间,开封知府胡文诏回西递修葺祖宅时,考虑到商贩搬运货物、挑担不易,主动将正屋屋角削去三分,将边门后退半米,告诫后人“上让天,下让地,中间让三分和合”。后来,这一做法被周边邻居纷纷效仿,这一建筑形式也成为徽州“和”文化的实物见证。

堂前楹联“忍一时海阔,退一步天高任鸟飞”,与门楣上的“退一步思量”相对照。楹联文化是徽州建筑的一大特色,徽州楹联或谈读书,或谈耕耘,或谈修身,或谈持家,文字简练,思想深刻,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建筑的渗透。

“忠厚老实留余地,和平孕育无限奥秘”,“作诗作文以治天下,孝悌传以报本源”……在西递,如果你走进任何一处西递民居,都会发现院落、厅堂两侧悬挂着或木或竹的对联,小小的院落因为对联的存在,似乎也充满了富丽堂皇的感觉。

“楹联文化是徽州家族文化的体现,全村300多户人家在家中客​​厅悬挂祖传家联,蕴含着徽州传统文化治国安家、育人为本、立志言行的思想。”黟县西递镇人民政府党政办公室主任郑志彦说,在黄山,古民居、古建筑是道德教育的鲜活场所,也是徽州文化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厚重载体。

胡文钊故居如今已修葺一新,堂堂正中悬挂着“九思堂”匾额,院内曾经象征“团圆”的荷花桌,被解读为含义更深的“和桌”,成为“退一步海阔天空”特色调解工作室。

“把两张半圆桌拼在一起,心里的结就化解了。”西递镇西递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文照第25代孙胡傲力,正在调解村民因采光、排水等问题产生的矛盾纠纷。最终,两家人在分析利弊后,一起摆上“和桌”,一起喝“和茶”,签订“和”字协议书,仪式感十足地握手。

近年来,黄山市从徽州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治理的源泉和创新密码留有余地牌坊,推出了“退一步想一想”工作法这一基层社会治理和道德治理品牌。在引导群众“退一步想一想”的同时,推动基层治理“向前迈一步”,用“谦和作风”化解“好斗精神”,促进矛盾纠纷化解,激活基层治理效能。“这样的‘和谐’在我们徽州随处可见,早已成为我们当地群众的情感认同和道德习惯。”胡傲丽说。

新时代

诗人余地_留有余地牌坊_还有什么留下的余地

黄山徽文化产业园一栋厂房内,一块大圆木的“变形漂流故事”正在上演。

在工作坊里,这些来自非洲的原木经过不同工匠的巧妙加工和精心雕刻,被改造成梁柱、斗拱、垂帘、风窗等徽派古建筑的各个构件,并经过分类编号后,被送往全国各地的文化街区、公园、旅游景点,现场组装成完整的徽派古建筑。

当老宅遇上“新产业”,徽州古建筑传承开启新篇章。

“徽州古建筑建造精美,数千平方米的古建筑是由数以万计的构件组成的。由于徽州建筑采用榫卯结构,可以在不同位置快速建造。这也让徽州古建筑通过创新,从观赏的文化地标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安徽徽州古典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主任吴建军说。

作为安徽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之一,公司徽派古建项目遍布安徽、江苏、重庆、广东等地,2023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2024年还将开工多个新的大项目。

随着近年来各地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进程的不断加快,承载徽州文化的徽派古建筑迎来了新的发展浪潮,越来越多像吴建军一样的古建筑从业者迎来了新的“春天”。

1月12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菁华源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工人在制作仿古徽派建筑配件。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如今古建筑的需求量每年都在增加,文化旅游的发展、乡村振兴,都给古建筑带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黄山歙县景华苑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宝说。

诗人余地_留有余地牌坊_还有什么留下的余地

黄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数据显示,全市从事仿古建筑修缮保护、古建筑构件及配件、文创装饰产品产业链的企业有254家,徽州古建筑工匠超过1.4万人。徽式建筑辐射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3年,全市徽式古建筑产业产值28.24亿元,同比增长56.5%。

和古宅打交道几十年的黄山徽江园古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和平,正在思考如何让古宅更适应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徽州古建筑的一大特色就是天井,用于采光、通风,但冬天会很冷。我们设计安装了可以远程开关的玻璃罩,根据不同季节的需要进行调节。”潘和平说。

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参与,也给这个看似“古老”的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位于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的西溪南生态营地,营地负责人沈海文正在指导一群来自江苏的小朋友搭建“徽派乐高”。

这个模型高约1.7米,以当地明清古建筑“绿亭”为原型设计,按照1:3的比例复刻,由约150个部件组成,一群小朋友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才能搭建完成。

2019年留有余地牌坊,正在开展游学活动的沈海文和团队成员在探索西溪南特色元素时,注意到了村里明代徽派建筑“老屋亭”和“青亭阁”。怀着对这些“老房子”的欣赏和喜爱,这群90后年轻人决定制作古建筑模型,融入到游学活动中。

沈海文说,这种互动体验式学研活动很受欢迎,目前他们已经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0名学生。

成立了徽派古建产业专门工作组、搭建了帮助企业更好“走出去”的平台、徽派古建标准体系逐步完善、设立专项资金培养古建人才……黄山市也在夯实古建产业发展的“基础”。

“徽派古建产业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这种文化是富有生命力的。未来徽派建筑可以和年轻人喜欢的民族风格融合,往家具、装饰方向发展,也可以成为游戏、虚拟世界等新业态的体验场景,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黄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继平说。

制片人:蒋锦明| 编辑:刘小草、吉玲、刘梦妮、雷昆、赵岑| 审校:饶晓阳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