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作为我国最早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近代大学建筑之一,位于武汉市洪山区街道口的国立武汉大学老牌坊已在这里矗立了80多年。 它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武汉大学正门牌坊,而且见证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沧桑变迁。
之所以修建它,是因为珞珈山地处偏僻,必须在路边立起“路牌”来指路。 现位于洪山区最繁华的市中心。 这一巨大的环境变化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标志。 微型。
近日,被超高车撞毁的武汉大学旧牌坊已修复,钢架“封印”解除,恢复昔日光彩; 周边环境经过景观风格改造,最终与其“国家安全”地位相匹配。
1929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后,经过李四光、叶雅歌等人的反复考察,决定在东湖南岸的珞珈山和狮子山建新校区,并更名为珞珈山“珞珈山”。山” 。
1930年,从街道口向东北连接武珞路与新校址的一段新路竣工,校长王世杰将其命名为“大学路”(后改称“珞珈山路”)。
起初,武汉大学并没有在校园边界修建校门。 而是在大学路南端的街道起点修建了一座木牌坊。 这座牌坊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武汉大学“校门”,而更像是一个指示岔路口通向武汉大学的“路牌”。
这座武汉大学第一代牌坊建于1931年,是一座三开间漆漆木牌坊,两侧悬挂“国立武汉大学”六字楷书匾额。 这座牌坊虽然建筑宏伟,但柱子细长,头重脚轻。 建成后第二年就被大风摧毁了。
1934年,武汉大学将街口原有的木牌坊改建为更加坚固可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背面刻的文字改为“文、法、理、工、农、医”六个篆书大字,表达了武汉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学科特色。
由于武汉大学长期以来没有建成真正的“校门”,所以师生、校友和武汉市民一直把这座牌坊视为武汉大学的“校门”。 武大老校友纷纷表示:“这是学校的脸面,大家都想在这里拍照。”
一位在这里长大的老红山人说,在如今的八一路、珞石北路等道路修建之前,这座牌坊仍是从市区前往珞珈山的必经之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建在荒野上的老牌坊,渐渐被高楼大厦包围。 经过80多年的积淀,它已从一个简单的“指路标志”转变为承载珞珈山大学文化的重要标志。
2001年6月,“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共有15栋,其中14栋位于现在的武汉大学校园内。 只有古老的牌坊孤零零地矗立在距校园数里之外的地方。 其周边环境也与其“国家安全”的地位极不相符。
武汉大学老牌坊被附近工地施工的混凝土搅拌车撞毁后武汉大学正门牌坊,一些热心网友和市民提出建议,希望老牌坊能够搬迁并得到保护。 但更多人认为,文物建筑原址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并非因不可抗力造成的。 因素,不宜轻易移动。
有媒体发出呼吁:“妥善保护武大老牌楼刻不容缓,根本出路是彻底整治周边环境,让这座文物建筑恢复应有的历史尊严!”
如今,经过一系列环境综合整治,曾经狭窄的珞珈山路得到了升级改造; 以武大老牌楼为核心的周边路段也进行了景观改造; 各相关部门也为保护武汉大学老牌坊发挥了作用。 积极的影响。
下一步,洪山区城管执法局将充分发挥“大城管”机制,与环卫、市政、园林、街道综合执法中心等多个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开展保护英雄城的重要历史地标。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