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徽州,中国古代牌坊数量最多的地方
·文/石晓杰 摄
太阳落山了,夜色慢慢地覆盖了大地,操场上打篮球的孩子们渐渐散去。 不一会儿,三元牌坊下卖小吃的摊贩也散去。 高大的花岗岩牌楼恢复了宁静,矗立在空旷的空间中。
趁着路灯昏暗,我架起三脚架慢慢拍照:这座牌坊三间四柱五层。 牌坊脚以宫扇式石块衬托。 上盘北侧有“家名”、“探花”、“第二位”大字。 ”、“传禄”,南面是显眼的“嘉第”、“会远”、“状元”、“解元”等大字。显然,这是一座牌坊,是为了宣扬中国古代帝王带来的荣耀而建的。据资料显示,牌楼上刻有明清时期在县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的名字和日期,但风雨留下了痕迹,这些手写体现在无法识别。
——这是安徽省歙县中学的大门。 “三元牌坊”始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左右。 算起来,距今已经有500多年了。
“三元牌坊”历史上长期作为县书院的大门。 据说可以给学生带来好运。
如今,每天上学放学的中学生,无一例外都要经过这座牌楼,牌坊上一遍又一遍地写着“嘉地、状元、解元、汇元”。 我不知道这样的安排是巧合还是刻意,但当地人说这是不争的事实,今天牌坊后面的这所重点中学的录取率在安徽名列前茅。
进入牌坊后新建的县中学铁门,仍可看到古老的石桥和“下马碑”。 碑上用满汉文写着:“诸君汉文物,官员军民在此等候下马”。 毫无疑问,这是清朝的东西。
之所以“在此下马”,是因为另一座牌楼。 再往里走不远,教学楼旁边就是“紫阳古书院门”。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歙县户部尚书曹文谦主张在文公庙原址上重建“古紫阳书院”。 上面有当时曹文启题写的“古紫阳书院”几个大楷书字,飘逸有力。 书院名称为南宋淳佑五年(1245年)皇帝赐名。 朱熹经常讲学的紫阳书院,曾经是徽州规模最大的书院,南宋时期位居全国四大书院之列。
歙县中学周围有许多牌坊。 来之前,我们在学校旁边一条叫上路街的小巷子里转了一圈,看到了“父子明景坊”、“包氏解孝坊”、“宝太石崇坊”三栋建筑。 拱道。 沿街居民看着我们拍照感叹,原来有十几栋楼,现在都快拆了……
三元牌坊右侧十多米处,还有上宾坊,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 三楼有双汉白玉石柱,室间宽3米,高5.5米。 广场坐北朝南,南侧广场上刻有“精卫乡功进士江中之门”10个大字,月梁上有鲤鱼跃龙门图,上方有两只凤凰向日。广场上,黑板上写着“尚斌”。 北面月梁上刻有牡丹,额上刻有“风云清晖”。 拐角处的斜拱、枫木拱门被誉为徽州拱门精品。
在歙县众多的牌坊中,我们见过的牌坊还不算出名。 从年代、造型、做工等方面来说,都算不上出众,基本没有进入普通游客的路线。 大多数外地人只关注惠州最繁忙的旅游开发区棠樾村的七座牌坊,以及县城中心的旭国石牌坊。
——当我们找到上宾牌坊时,这座古老的古董独自隐藏在凌乱的建筑和围墙之中,周围长满了茂密的草丛,成为碎片的支撑物。 我们上前把有人扔在上面的大竹竿移开,才看得清楚。
夜色越来越深,歙县的夜市依然十分热闹。 吃饱喝足,当我们再次回到旭国牌坊时,橙色的人造灯依然在不知疲倦地照耀着。 远远望去,就像是一件出土的青铜器。 这座牌坊是古徽州最大的牌坊,四面有八根柱子,又称八角牌坊。 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 数百年过去了,即使现在被色彩缤纷的现代建筑包围,依然雄伟壮观,向世人展示着它的风采和辉煌。
这大概是目前状况最符合建造者初衷的牌坊了。
牌坊的建立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独特象征,相当于西方的纪念碑,曾经是社会最高荣誉的象征。 现在,人们更加关心它能否成为旅游资源。
古徽州是中国乃至世界牌坊最集中的地方,素有“牌坊之城”之称。 古徽州的牌坊数量惊人。 那么,这里有多少个牌坊呢?
查阅各种资料后,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说有一千多个座位,有的说有几百个。 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
抛开那些已经被丢弃的,有多少仍然可以看到并且仍然存在?
这几乎是一个谜。
刚到惠州时,我采访了歙县文物局,询问了具体数字。 文化保护处处长鲍雷先生只是对我们微笑着说他也不清楚。 他给我们找到了一条信息:目前,全县有2个8牌坊列入“国保”规划,7个列入“省保”规划,2个列入“市保”规划,还有几个牌坊列入“国保”规划。在“县保”计划中。 由于缺乏资金,原因也不是很清楚,更多的散落在乡村……当地摄影师金元强先生十多年前来到惠州,出版了一本画册《惠州牌坊艺术》。 当时,金先生在惠州共拍摄了123座牌坊。 他说肯定不是全部。 光是找到这123座牌坊就白费力气了。
我们在歙县查到的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是老专家邵国郎先生说的:其他地方没有统计。 就歙县而言,前几年统计有105个。 后来,歙县境内又增加了一个徽州。 区里,牌坊只剩下80座了……说起牌坊,七十多岁的老人有点兴奋:本来有82座牌坊,两年前就拆掉了两座。 地点在离县城不远的师范小学内。 拆除后,被送往屯溪一家石雕厂维修。
邵先生对此很不高兴:歙县这么大,容不下这两座牌坊?
不言而喻,牌坊等这些古代文物只会日益减少,不会增加。 缺了一个,就永远失去,永无重生……我们感兴趣的另一个问题是,古徽州为何有这么多牌坊? 这是中国最好的吗?
老人说:人文的兴起和徽商雄厚的财力,使徽州成为中国古代考古古迹最多的地方。
我们现在所在的徽州古都歙县,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 徽州历史上原是一个行政区,后演变为地区名称,辖今江西省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等六县。 安徽省名是由清初安庆、徽州的头字组成。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 早在晚唐时期,文风就盛极一时。 历经宋元时期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千百年来,除了府县学校外,还有许多书院、社会学校。 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歙县有书院14所,社会学堂112所。 民办学校遍布全县城乡。 “十户村,不废诵”。 素有“东南邹鲁”之称。
问题是,五千年的文明,让中国任何一个地方的历史都极其深厚。 中国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地方。 为什么徽州是中国古牌坊最多的地方?
老人说:其中,最重要的是徽州有称霸中国商界500年的“徽商”。 徽商的崛起和繁荣,为当地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古徽州众多的牌坊中,建造最多的时期是“徽商”称霸中国商界的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修建牌楼一般有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一般都需要皇帝的批准,甚至名义上的,即“请皇帝立牌”。 其次,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虽然建造牌坊需要朝廷批准,但朝廷不提供任何资金,即使是高位的人也不允许动用国家财政。 巨额开支全部由建造者自己和宗族筹集。 没有雄厚的财力,他们不敢贸然从事。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商或“徽帮”,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商人群体。 作为中国商界的一支强大力量,徽商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乃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等地。 其庞大的商业资本、从业人员之多、活动领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管理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无法比拟的。
早在东晋时期,史料中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 《歙县志》记载,宋绍兴三十二年,徽商已在境内发行“徽子”,代替货币流通。 从明嘉靖到清嘉庆的近三百年间,是徽商的鼎盛时期。 他们走遍了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江浙一带,素有“无徽不成镇”之称。 出生于徽州的胡适先生曾自豪地说:“如果一个地方没有徽州人,那么这个地方就只是一个村庄。徽州人住下来,就开始开店;然后逐渐扩大,成为一个小村庄。” 已经变成一个小镇了……”
历史上,与其他商人相比,徽商最明显的特点是“贾好儒”、“贾与儒合二为一”,又称儒商。 “以商求文,以文成官,以官保商”。 对于这一点,徽商比其他人看得更透彻。 同时,在一个家庭中,兄弟之间一般都有分工。 如果大家都努力学习的话徽州牌坊3d模型,显然是不行的。 从长远来看,唯一的选择就是喝西北风。 然而,仅仅开展业务是不够的。 最好的选择就是以商养文学,以文学传家,形成儒贾的良性循环。 徽商富起来后,不仅回乡建设家园,还开始兴办书院。 据典籍记载,唐、宋、明、清历代,歙县文武科共选进士770人(明清共考进士623人)。科举),名列全省第一,全国罕见。 。
在此背景下,古徽州拥有全国最多牌坊也就不足为奇了。
纵观那段历史,客观地说,徽州牌坊的建立,除了对传统道德的尊重之外,或多或少还应该隐藏着一个最朴素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和警示后人切记“以文化贯之”。惠州人深刻认识到,只有这样,良性循环才有可能。 这在国内可能是一个特例。 然而,在喜欢开玩笑的历史面前,个人乃至一群人的愿望往往显得微不足道。 从这个意义上说徽州牌坊3d模型,古徽州的牌坊实际上浓缩了中国历史的一个侧面。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