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徽州古建筑具有民居、祠堂、牌楼三大特色。 到徽州旅游,祠堂、牌坊都会映入眼帘。 看徽州的牌坊,不能错过歙县棠樾村的牌坊群。 进村途中,相传棠樾曾经有十座牌坊。 民国初年,元代牌坊三座倒塌。 如今,还剩下七个连续的牌坊,从两端向中间排列,呈半弧形展开。 都是明朝时期的。 其中三件,清代的四件,都是包氏家族在封建社会的洗礼中磨炼出来的辉煌,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 牌坊是由棂星门演变而来的。 是为弘扬道德、显功、缅怀先人、显示忠义而建的纪念建筑。 牌坊是古代最大的名誉展示。 牌坊不得随意竖立,可分为御牌坊、御牌坊或御牌坊。 皇家建筑是经皇帝批准、朝廷拨款兴建的; 皇家建筑分为圣旨、恩柔、仪制。 敕令是写给朝廷,经皇帝批准后颁布的建筑敕令。 恩柔是皇帝主动下令修建的,仪制是遵照皇后旨意修建的。 建造; 经标由当地官员报请朝廷批准,并赐予匾额或石坊,以显示其声誉和诚信。 除皇牌坊外,另外两座一般建筑费用均由牌坊主人的家人筹集。 牌坊只有在主人去世后才能竖立,称为合棺。 因此,谥印甚多,甚至跨越朝代、世代相传。
第一牌坊宝参小杏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50多年。 飞檐下有“圣旨”二字,牌坊额上的铭文是“谨孝,赠兵部右侍郎包参”。 从未当过官的包灿为母亲的背疮吸吮浓液,直至痊愈,以此体现自己的孝心。 他很好地教育子孙,他的孙子鲍象贤当上了工部尚书。 保名氏社稷屡立奇功,被皇帝“尊三代”。 其祖父鲍灿被封为兵部右侍郎,并建立纪念馆。
第二个牌坊慈孝里牌坊,其实是“父慈子孝”的意思,比较准确。 这一制度是明朝永乐皇帝亲自批准的。 牌坊上题有的善孝诗,讲述了宋末元初战乱频繁的故事。 徽州府守将李士达趁机起兵称霸。 由于缺乏军饷,他烧杀抢掠,抢夺人民财物。 他们绑架了包宗彦、包寿孙父子,并强迫他们的家人交出钱财。 叛军提出,杀两人,杀一人。 由他们来决定。 不料父子二人为保命而殊死搏斗,叛军感动,被释放。 乾隆路过棠樾时,闻之欣喜,写道:“仁孝天下无双,江南第一。”
第三座牌坊为包文令之妻王氏解晓芳,建于清代。 王女士25岁时丧偶,她决心坚守自己的节操,把孩子培养成人才。 她成为歙县的名医。 她因积劳成疾,于45岁时病逝,坚守了20个春秋。 儿子为母亲建了纪念馆以示孝心,族人为她祈福。 经法院查证,王氏是一位完美的女子,同意为她建祠。 额头东侧刻有“雅珍全孝”字样,额头东侧刻有“丽洁万古”字样。
拐角处有丛布阁。 因顶部形状如古代官帽,故又称观帽阁。 此亭建于明朝隆庆年间,为纪念西汉御史包宣而建。 包宣的祖先和孙子都是御史。 他们都是廉洁官员,敢于直言不讳,敢于建言献策。 常骑青马巡逻,亭由此得名。 从不亭位于牌坊群的中心角,可以在此休息片刻。
第四牌坊为慈善牌坊,檐下有“圣旨”,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 据说,棠樾鲍氏已有“忠”、“孝”、“节”字牌坊,但缺少“义”字牌坊。 村里鲍氏来到鲍树坊,被任命为两淮盐运使司。 他们控制着江南盐业的命脉。 他们的家族极其富有,富可敌国,堪比王子。 他请求皇帝允许修建一座写有“义”字的广场,以纪念他的祖先。 面对黄河洪水,他捐赠粮食10万吨; 修筑淮河堤防800里,捐银3万两; 并向三省发放军饷。 此举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于是棠樾村头终于有了一座写有“义”字的牌坊,两边写着“仁慈宽厚”四个字。
第五牌坊为吴氏解小芳的继任者包文渊,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 吴氏于22岁时嫁给唐月为继妻。 嫂子生病时,她日夜照顾。 她的丈夫在她29岁时去世了。 她立下道德标准,一心一意在前厅抚养儿子,直到他结婚创业。 她守寡了31年,已经六十多岁了。 多年来积累的私房钱全部用于修复鲍氏第九代的祖坟。 他还全身心地侍奉生病的婆婆,直到她生命的尽头。 60岁时去世,这让包家人很感动,并报知了政府。 法院违反了继妻不得修建坟墓的规定。 常规批准信号已建立。 刻有“接金三动”、“脉承行”。 前者称赞他的贞洁,后者称赞他对养育继子的奉献精神。 但“介”字却把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了。 展现出继母和原配妻子的区别。
第六座牌坊为宝丰昌小子牌坊,建于清嘉庆二年。 明末战乱期间,父亲外出多年,杳无音信。 14岁的包凤昌沿路乞讨,千里寻父。 最后,他在甘肃雁门古寺找到了病危的父亲。 他吸干了父亲背部溃疡的脓液,治愈了父亲,并扶着他千里迢迢回到了家。 他一进家门,就看到母亲病危在床,便爬上悬崖,爬上山洞采药救治。 族人称这是他的“天剑精城”,“孝心治愈了他的亲人”。 牌坊东侧书写“仁钦真孝”,西侧书写“天健精诚”。 这是乾隆三十九年颁布的圣旨。
第七座牌楼鲍象贤尚书坊,建于明齐二年。 包象贤嘉靖八年进士。 初授监察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 包象贤多次受到奸臣的谗言,政治生涯坎坷坎坷。 但他秉持“为官不选职”的思想,清廉自足,不计较个人得失。 他一如既往地忠于国家。 后来他受到万历皇帝的老师徐的指导,国家委屈了他,死后被授予工部尚书。 此匾是为纪念他镇守云南、山东的功绩而建。 东侧有“关连台斗”铭文徽州古牌坊的故事,西侧有“明寰思论”铭文。 有趣的是,包象贤是第一牌坊主人包灿的孙子。
这七座牌坊并不是按照建造时间排列的徽州古牌坊的故事,而是按照“忠、孝、节、义、节、孝、忠”的顺序排列的,这样无论从哪里开始,忠孝的顺序,孝、节、义,首先必须忠于皇帝,才能成为榜样。 据说,能建牌坊的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忠、孝、义;二是忠、孝、义。 第二,他们家要有钱; 第三,必须有人在朝廷里当官。 不知道这是不是很多牌坊故事的总结。
棠樾是鲍氏家族的聚居地。 南宋建炎年间,全家迁居此地已有800多年。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家庭观念根深蒂固。 那里有许多有氏族名称的村庄。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寺庙来祭祀他们的祖先。 这是怀抱先人之德、谨慎追求未来的孝心的体现,也是后人饮水思源、报源之孝的表现。 它是建立在父权制度的基础上的。 巩固整个家庭。
塘岳鲍氏宗祠,名顿本堂,建于明嘉靖年间。 清嘉庆年间包志道出资重建。 门外有一砖墙,八字,其上有五凤楼檐。 它位于第一和第二拱门空间的后面。 外观结构端庄、对称、灵动。 祠堂前立有旗杆石,标明族人的功绩。
包氏分寺正殿内悬有“善行善行”、“敦本堂”两块匾额,一内一外。 两侧是“忠、孝、廉、正”四个大字。 大殿后立有皇帝圣旨碑。 祠堂不仅祭祀祖先,也是家族讨论宗族内部大事、举行婚丧嫁娶等的场所。 也是行使宗族权利、处理违反宗规行为的场所。 它常常扮演着封建道德法庭的角色。 祠堂建筑一般比私人住宅规模更大、质量更好。 越是有权有势的家族,就越是讲究。 它是家族祖传荣耀的象征。
鲍氏分馆有五室三门。 两侧墙壁上有题字和镶框画像,记载了包氏先祖的一些著名故事,如包象贤镇守云南、包宗彦、包寿孙父子殊死搏斗等。
祠堂所用的梁,两端略细,中间圆润,称为“冬瓜梁”。 冬瓜梁上的支撑梁,两端饰有榫卯,是鲍氏祖先设计成象鼻卷曲的象头,用于男庙,寓意“入相”的期盼。 ”。 重文轻武,难怪徽州只见文官,不见武将。
香堂正面上方的匾额上刻有“慎终追远”四个大字,取自曾子语录:“慎终追远,民德将兴”。强的。” “完”指已故的父母,这里指丧事的安排; “元”指祖先,这里指祭祀祖先。 也可以理解为小心守节、教化子孙,时刻追忆先人受过的功德和恩惠。 匾额下方应该是鲍氏家族较为显赫的祖先的肖像。 肖像两侧有一副对联:“功业日月璀璨,功名传子孙”。 旧时,这里应该是立鲍氏先祖牌位的地方。
唐月宗祠最大的看点是中国唯一的女祠——清漪殿。 旧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据说不准进祠堂,更何况是已故的妇女。 清漪堂始建于清嘉庆十年。 由塘岳村大盐商鲍氏第二十四代祖鲍起云创办。 究其原因,在于棠樾步入徽商辉煌时,鲍家女子所做出的贡献和牺牲。 包起云的远房嫂王氏捐出数百亩良田建庙,使女子神龛与男子神龛一样使用。 因此,棠樾的祠堂被特称为男祠。
女神庙三进五间。 这是朝北的门厅。 建筑本身庄严,但男女的布局和朝向有所不同。 一般祠堂坐北朝南,而这座女祠坐北朝南,表达了“男女为坤,阴阳相冲”的规律。 棠樾的男女祠堂相对,位于牌坊群西端的村口。 男庙正门正向南开,女庙正门靠墙开,形成一条巷子。 两端各开侧门进出,形成男女庙的主次之分。
进入正对牌坊群的侧门,男庙左侧是石孝祠,建于1801年,为包氏家族教育子孙修身养性、善良孝道而建。 宋代以后,以孝闻名的鲍氏家族成员均供奉于此。 门额隶书为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所书。 檐廊两底壁之间,嵌有《世孝实录》碑六块。
“清一”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天真、贞洁、美德”。 “一”字单独看,就是“一心”,指的是女子一生只嫁一次、永居于此的封建礼教。 这是书法家包书皇帝所书。 高轩的《仁孝》是曾国藩写的。 这草书的“亮”字,巧妙地隐藏了“秋”字。 “贞”指的是丈夫,“孝”指的是公婆。 两者兼而有之,应该是一个好妻子,确实很难。
后面的香堂里高高挂着一块牌匾,“保佑我云碴”,“云碴”,古汉语就是子孙后代的意思,整句话大概就是保佑子孙后代的意思,这块牌匾上的“我”就是最长。 一横断断续续,意在忘记自我,鼓励自我牺牲的观念。 每一块封建礼教下渗透的匾额都被提倡至今。 明清时期,棠樾鲍氏有59个贞洁贤惠的女儿。 其中七尊供奉在女庙的佛龛中。 她们没有自己的名字,都随夫姓,如王、胡等。 两侧墙壁上的画讲述了唐越妇女“舍生保婆”、“自缢安葬”、“勤于持家”、“勤于持家”、“三从四德”的故事。 《庵堂守贞》、《孝敬公公婆》、《千里之外撑棺》等等解晓的事迹。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